废名的“儿童心态”
2023年03月31日 08:5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3月31日第2622期 作者:梅杰

  废名不是专业的儿童文学作家,也没有自觉的儿童文学写作意识,但他在五四时期创作了一系列刻画儿童形象的小说以及少量的儿童诗。儿童文学理论家刘绪源先生在《废名的儿童心态》一文中说:“废名的作品有不少直接以农村的儿童或少年人为主角,如《柚子》《阿妹》《桃园》等篇都是;更有不少是从童年视角,通过儿童的眼与心来表现农村生活的,《小五放牛》和《毛儿的爸爸》就是这样的作品。废名最重要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桥》,《桥》里最引人注目的就正是几位单纯可爱的农村孩子。”除了刘先生提到的这些作品,《竹林的故事》《浣衣母》《初恋》等短篇小说也刻画了儿童形象。

  废名的儿童小说多是写实的。有研究者提出,废名笔下的儿童形象,既有“乡土社会的苦命儿”,又有“诗意梦境的宁馨儿”。“苦命儿”如柚子妹妹、阿妹、驼背姑娘、阿毛等,她们饱受贫穷和疾病的折磨,同时又遭受大人“重男轻女”思想的压迫,有些细节如泣如诉,催人泪下,体现了废名的写实功底。“宁馨儿”主要是指《桥》里的琴子、小林和细竹。然而,《桥》开头的一些章节,依然是写实的,并没有幻化的梦境色彩。

  《竹林的故事》是废名的成名作,但他最重要的作品是1925年至1930年创作的长篇小说《桥》(上卷)。《桥》是废名的传世之作,也是他的诗化风格的集大成之作。这部小说非常富于童真、童趣。为方便读者起见,不妨在这里向读者简单介绍它的美丽故事:

  程小林与史琴子在一次游玩中偶然相逢。在一个小小的村镇里,他们的父母又何曾不相识呢?既然有了通家之谊,两人在一起玩耍起来也毫无顾忌。他们一起掐金银花,“送牛”,习字,作诗,在棕榈树下披发……一切都发生在略带寂寞、伤感的气氛中。一种看不见的忧伤飘逸于小说之中,在几个小孩子的嬉闹中,体现了人生的美好与无奈……

  《桥》里的生活图景非常安逸、静美,里边的人物也似不食人间烟火,一切行事都在平静而忧伤的氛围中展开,折射出了人生的“泪与笑”。《桥》的语言是诗化的,如“石榴树做了一个大翅膀,牛儿掩护下去了,花花叶叶终于也隐隐于模糊之中,——一定又都到小林的梦里去出现罢,正如一颗颗的星出现在天上”。

  周作人曾写了一篇以《桥》为名的短文,点出了废名的“儿童心态”和《桥》的主要风格:

  《桥》的文章仿佛是一首一首温李的诗,又像是一幅一幅淡彩的白描画,诗不大懂,画是喜看的,只是恨册页太少一点,虽然这贪多难免有点孩子气,必将为真会诗画的人所笑。可是我所最爱的也就是《桥》里的儿童,上下篇同样的有些仙境的,非人间的空气,而上篇觉得尤为可爱……中国写幼年的文章真是太缺乏了。

  《桥》(上卷)一共有43章,大部分于1926年至1928年之间在《语丝》上连载,尤其上篇的18章,大多发表于1926年,描写了乡间孩子的日常生活和读书生活,十分有趣,完全可以看作儿童小说。不过,《桥》的下篇,越来越倾向于写人,甚至将儿童变成参禅悟道的作者自己。如朱光潜的评价,他说废名的《桥》:“主要人物都没有鲜明个性,他们都是参禅悟道的废名先生。”如此一来,《桥》越到后面,就越来越不适合儿童阅读了。到了20世纪30年代,废名又续写了下卷十章,已经是完全不能为儿童所读懂了。

  从儿童文学的视角看,我们今天重视的应该是《桥》(上卷)的上篇18章、下篇若干章,以及废名早期的短篇小说。即便用严格的儿童本位的标准来看,废名在1926年左右创作的这一批儿童小说,也都属于这一范畴,非常值得我们珍视。

  废名的儿童小说在五四时期有一定的影响和地位,可惜各种儿童文学史都没有提及。倒是蒋风先生在1992年版的《儿童文学事典》中,对废名的儿童小说有过这样的评价:“废名还写有一些儿童诗和儿童小说:《洋车夫的儿子》《洲》《万寿宫》《芭茅》《送路灯》《碑》等。废名的儿童小说以散文化的笔法描写乡镇特有的风土人情,活脱脱的孩子神韵,带有浓郁的乡土味。他的儿童小说为20年代的儿童小说作了开拓,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种“划时代的意义”,正是五四新文学运动所赋予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废名的儿童小说是中国儿童文学诞生期的重要收获,体现了那一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的成就。

  不过,废名的文学趣味是否启发、影响了同为京派作家的凌叔华,目前未找到明确的证据,但这并不影响凌叔华在20世纪30年代初将中国的儿童小说推向一个高峰。茅盾所说凌叔华的“写意画”创作风格,其实是由废名在20年代开创的。从废名到凌叔华,可以见出左翼儿童文学以外的一条儿童文学发展路径。废名的诗化风格在现代文学史上被誉为“废名风”,直接影响了沈从文、汪曾祺、贾平凹、曹文轩等一大批作家,体现了他的深长影响力。

  20世纪80年代,这种风格被曹文轩引入儿童文学领域后,大放异彩,影响巨大,也为“追认”废名为中国儿童文学诞生期的重要小说家提供了文学史依据。正如刘绪源先生所说:“曹文轩的这种以农村为题材,以儿童为主角,并且不着力于沉重复杂的社会矛盾,专写人性之美的创作选择,其实是有所本的。从20世纪20年代废名、沈从文,一直到孙犁、汪曾祺,他们的乡村小说走的就是这一条路子。尤其他的北大前辈废名,其短篇集《桃园》《枣》,长篇小说《桥》,当年都曾轰动文坛,可说是这种‘农村题材,儿童主角’的最早创立者。”在这里,刘先生明确提出废名是中国乡土儿童小说的创始人。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