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力推动边疆学迈向新阶段
2023年03月31日 08:3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3月31日第2622期 作者:本报记者 曾江 通讯员 钟荣帆

  中国边疆学近年迎来发展新机遇,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学术气象。“治国必治边”,为边疆学建设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学界奋发有为,肩负起新时代赋予边疆学的学术使命,合力构建中国边疆学“三大体系”,共同推动边疆学迈向新阶段。

  推进“三大体系”构建

  面对学科发展新机遇,边疆学界立足当前重点问题,围绕现实观照,对中国边疆学“三大体系”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等核心议题展开探讨。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国家与疆域理论研究室、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等机构日前主办的“第三届新时代中国边疆学学术讨论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国家与疆域理论研究室主任李大龙提出,以“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视角来诠释中国历史。他认为,中国边疆学研究应立足国家利益,以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追求目标,学界要进一步推动中国边疆学学科建设,构建中国边疆学“三大体系”。

  开展多学科合作,推进中国边疆学持续发展。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教授何明提出,边疆具有复杂性、差异性等特征,在边疆研究过程中应针对边疆特征思考边疆知识生产的用处,在生产边疆知识过程中充分注意所采取的学术范式。因此,边疆学学科体系需要融合人文、社科、自然各个学科体系。在四川师范大学华西边疆研究所所长孙勇看来,边疆学理论创新必须要有跨学科的哲思,应破除思维窠臼,打开视野,汲取新方法,充分重视新文科所具备的“新交叉、新功能、新范式、新路径”四个特征。

  当前推进中国边疆学建设也遇到若干新问题,包括学科建设冲击、边疆学理论研究有待加强等。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吴楚克近年致力于“中国边疆学原理研究”的理论探索,他认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中国边疆学建设的宗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边疆学建设的核心内涵。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杨明洪认为,边疆学是一门特殊的新兴交叉学科,具有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新特征。因此,该研究既不能简单照搬也不能忽视传统学科的经验,需要更加尊重其特殊使命和属性。

  加强学术史研究

  学如积薪,承前启后,以问题为导向持续探索,才能推动学术研究不断纵深发展。深入探究中国边疆学的学术史,可以有力推动边疆学“三大体系”构建。对边疆学术在中国近代发展的研究,既是对中国学术遗产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寻找中国边疆学学科建设的历史经验,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从整体上对中国近代边疆学术史进行总结,能够为当前学科发展提供借鉴。近日在成都召开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近代边疆学术史资料整理与研究”开题论证会上,四川师范大学副校长王川表示,中国近代边疆学术史的研究对于进一步增强民族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和睦、文化发展、理论建设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汪洪亮认为,中国近代边疆学术史资料的整理与研究,本质上是对中国近代边疆知识生产过程及其学科建构和学术应用情况的研究。通过加强对近代中国边疆研究演进历程和学科发展脉络的历时性观察,以及边疆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的共时性研究,有助于从区域和学科两个维度,从人、机构、思想、制度等方面来梳理中国近代边疆学术的具体内容和主要成绩,有助于对近代中国的边疆学学科建构和边疆研究作出科学评估。

  边疆研究已走过百年探索历程,资料搜集整理工作任务艰巨,在此前研究基础上,做出标志性成果还需要付出更多努力。何明认为,要做好破题工作,思考学术史资料整理的呈现形式问题,可先列目录,再做学术史研究;可适当调整目标,以搜集、整理、编目为线索,在此基础上推出研究著作;在推进边疆学术史资料整理工作中,应重视各类手稿、档案资料的搜集。李大龙表示,中国近代边疆学术史资料收集整理与汇编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建议作适当调整,以代表性机构为切入点,以点带面推进相关学术工作。在云南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方盛举看来,边疆学术史资料搜集工作量巨大,应先确定一条主线,围绕现代边疆意识萌生和发展过程,将其间重要的学术人物、学术观点、学术成果进行梳理,进而探讨这些学术观点的产生逻辑,以便更好整理近代边疆研究的知识贡献。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