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
2023年03月31日 08:3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3月31日第2622期 作者:本报记者 班晓悦

  3月28日,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会上宣布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遗址、山东临淄赵家徐姚遗址、山西兴县碧村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都邑多网格式布局、河南安阳殷墟商王陵及周边遗存、陕西旬邑西头遗址、贵州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吉林珲春古城村寺庙址、河南开封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浙江温州朔门古港遗址10个项目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表示,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项目,是过去一年田野考古工作的杰出代表,它们以更加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史前考古成果丰硕

  史前时代历来是考古学界关注的重中之重。据悉,此次入围终评的22个候选项目,有7项来自史前时代。最终,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遗址等3项史前考古项目脱颖而出。

  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遗址是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因曾发现两具距今约100万年的直立人头骨化石(俗称“郧县人”)而闻名。2022年5月,考古工作者在此又发掘出“郧县人”3号头骨,这是欧亚内陆迄今发现的同时代保存最为完好的古人类头骨化石,保留了该阶段人类重要而稀缺的解剖学特征。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陈星灿表示,“郧县人”3号头骨可以称得上是世界级的发现,为我们了解百万年前东亚地区直立人的演化模式、东亚直立人的来源、东亚直立人与智人的关系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材料。

  山东临淄赵家徐姚遗址距今1.5万—1.1万年,处于淄河冲积扇前缘,淄河冲积扇加积过程中的红烧土为该阶段世界范围内所仅见,是人类用火进行景观管理的重要证据,反映了古人从适应自然走向改造自然的重要跨越。据陈星灿介绍,遗址出土了中国北方地区目前最早的陶器,并发现了中国目前最早的陶塑,填补了山东地区史前考古的关键缺环,是华北地区乃至东北亚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的重大考古发现。

  山西兴县碧村遗址绝对年代在公元前2200—前1700年,是目前晋陕大峡谷东岸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史前城址。该遗址的发现首次系统揭示了龙山时期北方石城核心区建筑布局,展现了较为明确的中轴及对称设计理念。碧村东门址的双瓮城结构,是目前所见新石器时代布局最为规整、结构最为严密的一座门址,开创后世双瓮城设计的先河。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赵辉谈道,该遗址位于黄河东岸,与位于黄河西岸的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在时空上遥相呼应,为我们进一步探讨石峁文化,解读晋陕黄河两岸地区的政治结构和文明形态提供了关键材料。

  夏商周考古取得突破

  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社会大变革时期,也是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期。从“夏商周断代工程”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20余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夏商周考古不断取得新突破,这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等入选项目中也有充分体现。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现存面积300万平方米,是中国青铜时代最早具有明确规划的大型都城。2022年度新发现的主干道路及其两侧的墙垣,揭示了二里头都邑为分层规划、宫城居中、显贵拱卫、分区而居、区外设墙、居葬合一的多网格式布局,这是二里头都邑布局考古中的一项重大突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看来,二里头遗址的布局,让我们联想到汉唐时期的里坊制度,其开创了后世都城规划的先河。

  “殷墟考古我们做了90多年了,这几年也是重点在其布局上下功夫。”王巍说道。作为中国开展考古工作最早的遗址之一,河南安阳殷墟商王陵及周边遗存的考古工作在2022年度取得重要成果。新探明的两个围沟与商王陵园有明确关联关系,属于围绕商王陵园的隍壕。以往考古发现所见凤翔秦雍城南的春秋时期秦公陵园,在各组秦公大墓周围有隍壕,殷墟王陵区陵墓隍壕的确认,将此规制上推到商代晚期。这一重大发现将推动对商代陵墓制度乃至商文化、商史的研究;同时,也为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

  周朝建立后,将一些殷人迁往陕西旬邑,西头遗址便是这一历史事实的见证。该遗址是目前泾河流域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商周时期遗址,不仅发现了一座面积约80万平方米的西周城址,而且在城外发现围沟墓地及大型高等级墓群,目前已见甲字形墓葬超过20座,其等级之高、数量之多在国内均属罕见。据王巍介绍,墓葬中所体现的殷人习俗,为研究商末周初人群迁徙及周王室对泾河流域的控制方式等提供了难得的考古学材料。

  历史时期考古见证文明交流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充分说明,无论是物种、技术,还是资源、人群,甚至于思想、文化,都是在不断传播、交流、互动中得以发展和进步的。此次入选的贵州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等项目,便是秦汉以降文明交流的生动案例。

  贵州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于2022年基建考古工作中被发现,共清理发掘两晋南朝至宋明时期墓葬2192座,出土各类文物4000余件(套)。大松山墓群的发现,帮助我们首次完整建立起黔中地区两晋南朝至明代墓葬发展序列,为贵州历史时期考古学研究树立了年代标尺。各时期丰富的出土器物,反映了该地区不同时期生活、商贸、信仰、丧葬等文化面貌。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霍巍表示,该墓群绘制了一幅长达1400多年的文化交融历史画卷,用实物形态为我们重现了中国西南地区多民族不断融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过程。

  不仅在西南地区,近年来东北地区的边疆考古成果也颇为亮眼,吉林珲春古城村寺庙址便是其中代表。遗址中的1号寺是我国境内发现的第一处高句丽佛寺,出土的“壬子年六月作”铭瓦当,为研究三燕佛教东渐高句丽提供了重要证据。2号寺则是首次全面揭露的渤海国高等级佛寺,为研究我国唐代高等级佛寺平面布局、建筑组合、建筑结构提供了重要材料。“遗址清晰反映出高句丽、渤海国的佛教造像风格、题材跟中原地区魏晋以来的佛教一脉相承,是对国际学术界一些声音的有力回应。”霍巍谈道。

  河南开封州桥曾是北宋东京城御街与大运河汴河段交叉点上的标志性建筑,于明末被黄河泛滥后的泥沙淤埋。截至2022年底,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考古共完成发掘面积4400平方米,发现河道、水工设施、桥梁等不同时期各类遗存遗迹117处,填补了中国大运河东京城段遗产的空白。“州桥石壁是目前国内发现的体量最大的北宋石刻壁画,代表了这一时期雕刻技术的最高水平。”霍巍表示,开封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为中国城市建筑史以及古代大运河变迁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

  宋代高度发展的手工业也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浙江温州朔门古港遗址的发现,重现了“温州外滩”的繁华景象。该遗址于2021—2022年基建考古工作中被发现,主要遗迹有温州古城水、陆城门相关建筑遗存及8座码头、1条木栈道、多组干栏式建筑等,并出土沉船2艘、数以10吨计的宋元瓷片等大量遗物,各类遗存年代跨度从北宋延续至近代,以宋元为主。霍巍认为,朔门古港遗址是集城市、港口、航道航标三位一体的完整体系,是迄今国内外海上丝绸之路港口遗址最为重要的考古发现,在世界航海史上具有突出价值,是海丝申遗工程的经典样本和支撑性遗产点。

  谈及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所呈现出的特点,王巍将其归纳为五个方面:其一,精品项目丰富,且许多项目已经持续进行了多年,又不断取得重大进展。其二,就考古发掘原因来看,主动发掘的趋势在增长,近年来国家围绕重大问题组织考古发掘工作,如河南安阳殷墟商王陵及周边遗存就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项目,还有一些入选项目是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项目;同时,我们也应关注到,以贵州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浙江温州朔门古港遗址为代表的基建考古成果依然非常出彩。其三,年代均衡,如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遗址可证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山东临淄赵家徐姚遗址可证一万年的文化史、山西兴县碧村遗址可证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河南开封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浙江温州朔门古港遗址的入选,充分说明了宋元以后的考古日益受到重视。其四,科技考古大显神威,科学技术可以使考古工作者看得更远、看得更细微,也能让考古工作取得更大突破。其五,青年学者在成长,这些入选项目的汇报人很多是在一线工作的青年学者,相对于老一辈考古工作者,他们对新技术掌握更纯熟,视野也更加开阔,有了这些新鲜血液,中国考古未来可期。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