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当知史
2021年03月19日 08:3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3月19日第2129期 作者:鲍奕豪

  人们读古诗的兴致有增无减,从学龄前的幼儿到中小学生,乃至成人,很多都诗书不离手,沉浸在诗的意境中。中国本来就是诗的国度,诗人辈出,创作的诗篇更不知凡几。清代康熙年间编辑的《全唐诗》九百卷,共收集唐、五代的诗歌49403首,诗人2837位,可谓诗之泱泱大国!

  古诗的字数有限,其寓意则众说纷纭。诗人言事往往有所影射,或影人,或影事。读者要依据诗人创作的背景、现实环境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完善诗的意境,把诗人的寄托当作自己的寄托,以诗人自况,如醉如痴,物我两忘,浑然进入诗的意境不能自拔。这样读诗才别有一番风味。

  读诗要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否则很难体味到诗的妙处而进入自我之境。说到妙处,应以自己体味到的妙处为妙处。别人的注释可作参考。我们读“大历十才子”之一韩翃的七绝《寒食》,当知介之推抱树而焚的传说,即“寒食”由来;而“汉宫”为何“传蜡烛”,又为何偏偏传给“五侯家”,“五侯”为何许人,等等。如此,才能体味到作者借汉喻唐的讥讽之意。

  再如,读中唐诗人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一作《闺意》)。此诗从字面上看,写的全是洞房花烛夜,其甜柔妩媚之状显露无遗。如不了解唐代科举“行卷”的习俗,则很难读懂诗人的用意所在。唐代凡应进士试者,在考试前会把平时所作诗文投赠给地位高或在文坛上负有盛名的人,请求他向主考官推荐自己,其诗文供主考官阅卷时参考,这样可以增加自己及第的可能性。这就是所谓的“行卷”。朱庆馀在应试前,曾向文坛负有重名的水部员外郎张籍行卷。此诗末句“画眉深浅入时无?”是在问:“我这篇文章合乎时尚吗?能否考中?”意在请张籍推荐自己。

  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杜牧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罗隐的“西施若解倾吴国,赵国亡来又是谁?”诸如此类的诗作,无一不与史有关。我们依据自己所知的历史知识慢慢去品,品出诗人的寓意,品出自己的千虑一得。

责任编辑:宗悦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