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发展重在融入当代社会
2021年04月02日 08:1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4月2日第2139期 作者:记者张清俐 通讯员石玉洁

  本报济南4月1日电 (记者张清俐 通讯员石玉洁)山东省非遗研究基地建设近年来取得了突出成绩,成立了一批非遗研究机构和平台,推动了非遗研究工作的开展。3月30日,由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山东大学主办的山东省非遗研究基地工作座谈会在济南召开。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付俊海表示,非遗研究是非遗保护工作的基础,也是非遗保护工作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做好非遗研究对于提高非遗传承和发展水平不可或缺。非遗研究专业人才培育和非遗研究成果转化工作已成为当前的重点。

  与会的7位省级非遗研究基地负责人汇报了近十多年来在非遗领域开展的工作以及取得的学术成果。山东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所长张士闪表示,非遗工作的本质,是通过改进、设计国家层面“礼”的规则,促进国家与社会之间双向融合的“礼俗互动”。非遗制度是以“顺水推舟”的方式,保障国家相关文化政策、制度、措施与地方社区生活之间相得益彰,不断铸就中华文明新辉煌。非遗工作应以共有、共享、公益为关键词,设计优化当下和未来社会交流与发展的秩序。非遗制度改进设计的目标,是不断强化其公共属性,实现最大限度的共享,为更多人提供服务,不断探索非遗制度建设的中国特色之路。当代非遗发展离不开全社会的支持,建立政府主导、学者“主脑”和民众主体的协作机制尤为重要,非遗发展的前景在于融入当代社会发展。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