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戟》的“三叉戟”美学
2020年07月31日 05:1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7月31日第1979期 作者:高旭

  近期热播的公安题材刑侦剧《三叉戟》,没有“小鲜肉”“流量小花”和“偶像天团”,却依然凭借剧中三位“老腊肉”组团“出道”。“大叔天团”情怀依旧,奋力追逐理想,一扫影视剧里中年大叔多“油腻”之风,引爆荧屏。

  《三叉戟》讲述了年轻时屡破大案的三位老警察在退居“二线”之际,又重回“一线”,齐心协力破获金融大案并将幕后黑手绳之以法的故事。该剧由刘海波执导,沈嵘、吕铮担任编剧,陈建斌、董勇、郝平领衔主演,制作班底强劲,“老戏骨”们的精湛演技“承包”了剧中的众多亮点,有笑有泪,将人到中年的群像刻画得入木三分。

  三叉戟是希腊神话中海洋之神波塞冬的武器,外形和长柄鱼叉相似,三根刺有长有短,中间一根刺较长,两侧的刺较短。正如一部好的刑侦剧要有人物、有情节、有故事,三者缺一不可,但这三者又不等分,有的重视情节的多次反转,有的关注故事的层层迷雾设计,而《三叉戟》则以人物像为主。正如编剧吕铮在采访时所说,这是一部“重人物、轻情节”的剧,通过人物塑造直抵人心。

  与以往的刑侦剧不同,《三叉戟》开场没有帅气的刑警出现在血腥的案发现场,也没有高冷的法医进行尸体解剖,更没有傻白甜的“小师妹”,只有四位中年警察同唱一台戏。他们稍显笨拙的体态、慵懒的神情、满腹的抱怨、升职无望的苦闷……种种特征均符合中年“油腻”大叔的人设,已无法与他们当年“四大名捕”的称号相匹配。而夏春生的因公殉职,让“四大名捕”变成了“三叉戟”,为了找到杀害老夏的凶手,老哥仨重出“江湖”。

  进入专案组后,“三叉戟”过硬的业务能力得到了充分展现,可谓是“宝刀未老”。“大背头”崔铁军擅于侦查,他鹰一样的眼睛,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细节,现场走一圈,发现了落在树上的无人机,从而找到了杀害老夏的凶手的影像;“大棍子”徐国柱曾是在一线工作了25年的老刑警,加之多年基层派出所工作经验,是实打实的行动派,一边“斗地主”掩护,一边跟踪嫌犯;“大喷子”潘江海主攻预审,15分钟就能让犯罪嫌疑人开口交代,在他手下过审的犯罪嫌疑人没有“零口供”……

  三个人各有所长,“大背头”是探组的“脑力担当”,思维缜密,遇事冷静,毫无悬念地成为了“三叉戟”中的那根长刺;而“大棍子”和“大喷子”作为“武力担当”和“情商担当”,自然成为左右两根短刺。这样的“三人组”“四人行”的组队方式,在《三国演义》和《西游记》中都似曾相识。

  《三叉戟》每集开始前都有一个3分钟左右的小片段,讲述“三叉戟”年轻时办案的经历,编剧称这部分为“楔子”,跟后边的正片相呼应。“楔子”部分的剧情,记录着“三叉戟”年轻时屡破大案,多次立功受奖,叱咤警界。而如今,没有完全变老、没有被时代抛弃的他们,却不得不面对现实生活中的难堪和内心的不甘。

  再次回归“一线”后,他们先后成功抓获杀害老夏的凶手和毒贩汤阿祥,查获“洗钱”大案,深入赌场卧底……随着剧中侦破案件的情节步步推进,追逐理想的升级之路慢慢铺开。他们在屡破大案的过程中,追逐理想是情节设置的内核,犹如三叉戟的长刺;职业上的业务过硬和生活中的真实可爱是两翼,如两根短刺,与长刺合而为一,这样才能发挥人物在剧中的功能,让故事富有张力。

  三位中年大叔,在生活中被岁月磨平了主角光环,被时光淡忘了昔日的辉煌,性格迥异的他们,有本事,也有缺点;有理想,也有无奈;活得真实“接地气”,有时还会“孩子气”。

  陈建斌饰演的“大背头”,因年轻时梳着背头,穿着黑皮衣,夹着包,一身打扮领导范儿十足而得名。他在侦查中心细如发,断案中推理缜密,忙而不乱,但发现儿子COSPLAY扮女装时,当即暴跳如雷;执行“钓鱼”任务,东西被偷了,觉得自己丢人,回家后垂头丧气,懊恼地趴在妻子的怀里,像个受了委屈的孩子;嘲笑妻子是个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时,又一脸“调皮”……这些和年龄不相符的行为举止,给观众带来了很多笑点。

  董勇饰演的“大棍子”,体型魁梧,小平头,皮肤黝黑,粗声大气,认死理儿,脾气“臭”,像炮仗一样沾火就着。工作中雷厉风行、雷霆手腕的他,面对肤白貌美的妻子花姐时,却常常一脸憨笑,与硬汉外形形成的反差,让角色多了几分呆萌可爱。

  郝平饰演的“大喷子”,一张“利嘴”,为人精明,手段灵活,懂得人情世故,为了可以“找一个挣钱多的地方去干”的不着调想法,险些背弃了自己的理想。这样的情节设置带来的是人物形象的真实、立体和丰满。

  重出“江湖”是为了抓到杀害老夏的凶手,当把凶手绳之以法后,那种久违的当警察的快感又回到了心头。正如“大棍子”和“大喷子”的对话:“当警察就这会儿最痛快!”“有日子没这种体验了!”故事就从什么是干警察的初心开始讲起。他们渐渐发现这份初心虽然深埋心底,但仍然在怦然跳动,因为那是他们的理想,是他们对警察这份职业的热爱,更是他们余生存在的意义。正如潘江海在他家阳台上所说的:“我为什么最初干警察啊?因为那是我的理想啊!” 

  中年大叔追寻心中不灭的理想,努力寻回迷失的自我。《三叉戟》把讲故事的重点放在了三位中年人如何接受新事物、如何学会改变的情节上。故事一开始,二东子的死让“大棍子”深受打击,也成了“大背头”和“大棍子”之间的心结。“大棍子”从此放弃自己,但他却把事业上沉沦的责任归结在“大背头”身上。正如三个人在争执中“大背头”所言:“你自己把自己撂趴下了,而且还趴得挺舒服。”
 
  随着后续故事的发展,“大背头”在后巷遇小混混滋事,“大棍子”出手解围;三个人在江边感慨人到中年,“看前面黑洞洞,定是那贼巢穴,待俺赶上前去,杀它个干干净净”,哼唱的曲调道出了他们内心的不甘,兄弟间多年的积怨就此消融了。外地追逃嫌犯,三人合力将曾是散打冠军的汤阿祥抓获,信心备受鼓舞,一曲《少年壮志不言愁》响起,当年的豪情壮志涌上心头,当探长的心思开始萌动。

  他们对年轻人的态度也在慢慢改变,特别是对徒弟小吕,从最初的种种不满意,到教他“先观察,后行动……动脑子”,再到他们向年轻人学习,尝试各类新型设备。中年大叔一边在寻找迷失的自我,一边在和生活和解,接受自己的老去,开启了老带新、传帮带的模式。“老不意味着刀钝了,老意味着更多的担当和责任。”“老树发新芽,枯树再开花。”中年大叔并不“油腻”,他们为了理想而努力的故事,展现了人性的真善美,描绘了一幅中年人的生活图鉴。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三叉戟”对理想和情怀的执着,在观众中引起了极大的共鸣,可谓是一部有温度、有态度的正能量好剧。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