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妨吟啸且徐行
2020年07月24日 04:5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7月24日第1974期 作者:苗连贵

  动物的叫声中,犬吠、狼嗥、猿啼、马嘶……都不算啸,连狮子也只能叫“狮吼”,能称作“啸”的,唯有“虎啸”。虎有王者之气,一声长啸,山林振动,百兽匿迹。

  人的一声长啸,音量也可观。一般而言,长啸是高门大嗓,一股阳刚之气从胸臆中迸发而出,响声宏放辽远。魏晋名士阮籍善啸,他飙男高音,穿透力强,在郊野能传声一二里地。古代文人几乎都爱啸。“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李白《游泰山》)。长啸者,既有力度,也有气势,嗓音洪亮。清人罗文俊在《游岳麓记》中,说他“据岗长啸,松声响应”,啸声致松声共鸣,那个力度也是惊人。

  啸的发声不难。魏晋时的《啸赋》说,“动唇有曲,发口成音”,不假任何器物,不用什么技巧,张口长呼,随心所欲,想啸就啸。啸发音简单,却也能表达情感。“心之忧矣,永啸长吟。”(嵇康《赠兄秀才入军诗》)心忧而啸,永啸即长啸。“扼腕长啸”(《后汉书隗嚣传》),掐着手腕高呼,其愤激之状可以想见。“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则是遭受长久压抑,情绪难以排遣的表现。

  古代女子也作啸声。曹植《美女篇》说,美女“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美女唱花腔女高音,呼出的气息香若兰草,一种顾盼神飞的美态光彩夺目。但女子的啸声更多表达伤感。《诗经》里说:“有女仳离,条其啸矣。”(《王风·中谷有蓷》)女子被迫与丈夫分离,失意地引颈长啸。《古今注·音乐篇》说,男子婚后五年无子,将另娶,“妻闻之,中庭倚户而悲啸”。女子因被遗弃,在院中靠窗大放悲声,“悲啸”大约和号啕痛哭差不多吧。古代女子的啸声格外凄苦惨怛。

  发啸,不一定要鼓腹运气,震耳长鸣,有时撮口,发出清越、悠长的声音也是啸,类似于现在的“吹口哨”。《三国志·诸葛亮传》说:“亮在荆州……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抱膝而坐,胸腔受到压抑,一般难以大声高呼,口中低调呼嘘,怡然自得。大智慧者,胸中自有韬略。

  “吟啸”,大概是作轻声,载吟载啸,即在吟诗时鸣发啸声,以增加诗声的意韵。古人吟诗(或读书)本就是抑扬顿挫、似吟似唱的,“吟啸”之啸,是“吟”的加长版,声调拖得更长罢了。“何妨吟啸且徐行”,表现出一种从容不迫、轻松闲适的心情。

  发啸时,加上一些宫商的变化,富有音乐感,模拟歌的曲调,无词而歌,这就是“啸歌”了。其实,啸歌也是长啸。民间有些原生态山歌,歌唱时往往啸、歌兼有,啸中有歌,歌中有啸,很有感染力。

  我也曾“啸歌”。中学毕业后,前途未卜,痴迷于歌唱。清晨,登一座小山,立在一株松下,呼吸着清新的空气,高歌练声曲——其实更像啸。后来,受朋友撺掇,报考歌舞团,初试榜上有名,复试名落孙山。这倒无所谓,本无意于歌舞,但啸歌使我心情大好。

  同啸一样,啸歌也是用于表达情感的。归有光《项脊轩志》说:“偃仰啸歌。”时而卧倒,时而仰身,“偃仰”这种姿态,表现了他家事繁重、功名难成的焦躁心情。晚清废除科举后,盐城人廖鸿仪写下这句:“而今解下还清帝,脱去寒酸自啸歌。”从此不再苦求功名,而是要过一种自由任事、纵情山水、快乐啸歌的日子。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声音之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是说弹拨丝弦不及口吹竹管,口吹竹管不及喉舌发音。喉舌发音,自然是唱或是啸歌了,看来唱或是啸歌比器乐更具表现力。

  其实,我们在劳累之后,寂寞、烦恼、无奈之时,都可能不由自主地长啸一声或高歌几句,以求得精神的纾解。啸歌给情绪以抚慰,给心灵以按摩。

  我至今仍保持啸歌的习惯。老来独居,闭门啸歌,始发于啸,继之以歌,自然没有艺术范儿,喊几嗓子,像吼秦腔,驱除孤寂,心里痛快。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