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戏剧与影视学科的建设而言,其本身具备悠长的历史传统,学术积淀较深、实践成果丰富。在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专业影视艺术院校之外,还有像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上海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综合类高校在影视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中发挥着自身独特的优势和作用。浙江师范大学的影视学科建设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所开展、创设的影视通识教育和校园影视文化培育。1986年,学校创办校园电影刊物《师大影谭》,同年举办全国高校首届大学生电影周,一直延续至今。2008年10月,筹建数年的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以下简称“文传学院”)正式成立,设有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后获批广播电视艺术学硕士学位授予点,2017年获批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正如文传学院的创设历程那样,相比于其他学科专业,戏剧与影视学又是新近才得以设立的学科,即便在艺术学门类中也属“后起之秀”,对影视学科的建设发展而言,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从细分领域推动学科建设
浙江师范大学文传学院作为一个文化、影视、传播“三位一体”的二级学院,一直在努力探索符合自身特色的影视学科建设路径。学科按照准确定位、注重内涵、突出优势、强化特色的原则,通过自主设计建设方案,推进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环节的综合改革,做好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建设。进而发挥自身优势,实现对广播电视艺术学、台湾电影、中小学影视教育、非洲影视等特色研究的引领,实现专业特色人才的培养目标。由此出发,将影视学科划分出广播电视艺术学、中小学影视教育、台湾影视艺术与传播、非洲影视创作与传播等四个主要的学科方向,从细分领域推动和完善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首先,秉持“立足浙江,辐射全国”的原则发展广播电视艺术学。在理论研究上,聚焦浙江电影、电视剧、纪录片、戏曲戏剧、网络剧等的创作评述和理论研究。在创作实践方面则立足市场需求,加强产学融合,发挥毗邻横店国家级影视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地缘优势,拓展与横店影视文化产业集聚区管委会的合作。多名学科教师在横店影视基地担任影视审查专家,从事立项剧本前期审查和成片审查;与横店影视文化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合作,共同成立影评基地,撰写《横店影视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及影视评论。同时,进一步发挥文传学院民俗学与文化产业管理等专业特色,挖掘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片和纪录片,推动地方文化视听化传承与保护。由此,逐渐形成了浙江影视创作与评论合力并重、影视艺术与产业双向研究的发展态势,构建产学研一体的学科特色。
其次,学科建设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在中小学影视教育领域展开持续不懈的实践与努力。对接国家发展中小学影视教育的顶层设计,2019年成立“浙江省中小学影视戏剧教育研究中心”,并召开“第一届全国中小学影视戏剧教育研讨会”。2019年,还联合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举办“中小学影视教育新实践、深拓展报告会暨第一届中小学影视教育师资人才培养项目”发布会,得到广泛关注和报道。多名教师带领团队对接地方基础教育需求,积极为学校开发影视传媒类拓展课程。迄今已与萧山第二高级中学、金华市宾虹小学、金华市第一中学等单位签订协议,开发影视课程模块,收效良好。
再次,承借学院教师创办的微信公众号“映画台湾”等垂直媒体的影响力,发展台湾影视艺术与传播的学科方向,扩大台湾电影及华语电影研究的辐射力。该教研团队新锐有为,利用自媒体聚焦台湾影视艺术与传播,开展区域电影研究对话,并成功举办“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台湾电影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等活动,在海峡两岸电影业界及学术界拥有较强的影响力。
最后,文传学院的影视学科还立足学校非洲研究的特色优势,深耕非洲影视研究领域,成立国内首家非洲影视研究中心,与当代电影杂志社合作创设国内首个“中非影视合作论坛”,并已在中国、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成功举办3届。该学科方向的教师团队策划拍摄了《我从非洲来》(2017)(又名《非洲人在义乌》)、《重走坦赞铁路》(2018)等纪录片。其中《我从非洲来》在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北京电视台纪实频道、爱奇艺、四达时代等播出,在第六届中非媒体合作论坛中得到高度肯定。《重走坦赞铁路》则登陆央视纪录国际频道,面向欧美和非洲国家播出。
总之,作为普通综合性高校里的影视学科,与“双一流”建设的高校之间亦存在多方面的差距。因此,寻找到符合自身特色、可以发挥自身特长的学科建设路径就显得极为重要。可以说,近年来文传学院的戏剧与影视学科遵照上述建设与发展的路径取得了一定成绩。在科学研究上,多次举办国内、国际学术会议,在多个领域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并发表重要学术论文,出版相关丛书一套。社会服务方面则致力推广中小学影视教育、拍摄中非题材纪录片,并以横店影视基地为依托,服务地方影视产业的发展。培养的本科毕业生或就职于全国各大影视传媒机构,或赴国内外知名大学继续深造。培养的硕士毕业生则成为我国东南地区影视教育和研究的骨干力量。培养的一批东南亚、非洲留学生也产生了积极的国际影响。即使如此,文传学院影视学科的建设发展依然面临很多挑战,未来走向何方仍是需要我们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彰显开放性、时代性、融合性
浙江师范大学文传学院大力做好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的建设、发展,力争成为浙江省一流A类学科,并争取进入学科全国排名前30%行列,并做好博士点申报准备。虽然当下正在快速、有序地接近这一总体目标,但是面对学科融合、人才培养、师资生态、媒介环境、影视产业等方面的演变与发展,影视学科在团队建设、平台拓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上依然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这正是需要我们不懈探索和思考的问题,同时也是影视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未来。
从宏观上来看,新文科建设作为国家战略对戏剧与影视学科的建设发展具有空前的指导和引领意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这要求我们的影视学科首先要面向全球,并彰显中国特色;其次应强化临近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树立古今融通、中外结合的意识。
从微观上讲,戏剧与影视学科既是一门艺术和学科专业,也兼具技术与产业特性。因而,影视学科的建设发展,如研究方向、课程设置等,需要跟随影视产业、形态、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做到与时俱进。此外学科建设还会受到媒介变迁的影响。作为内容的一类载体,媒介形态的更迭一定程度上会引领影视学科发展的新趋向,如当下流行的VR影像研究、短视频文化、跨媒介运作等。
上述种种宏观环境与微观条件的变化给戏剧与影视学科建设带来的第一个需要深思的问题,即当前影视学科的建设路径是否能够满足新时代下学生的主客观需求。因为影视学科所面对的培养对象,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他们的学习习惯、知识素养、思考问题的方式等皆会跟随社会环境的变迁而变迁。所以,学科建设中基础性课程的设置应与时俱进,避免产生滞后于学生主客观需求的情况。第二个需要不断解决的难题是师资团队的建设。相比于其他学科门类,影视学科的教师队伍仍存在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尤其是高端人才匮乏。细细想来,这与学科的教学水平、学生的培养能力是相辅相成的,不是短期内即可妥善解决的问题,需要影视学科的整体联动。这主要源于一个学科的建设发展,其要义之一是研究水平的提升和社会影响力的扩大,由此我们应更加注重它的社会影响力和发展的总体方向,而后指导专业与课程的设置。
总之,影视学的学科建设必然要彰显其开放性、时代性、融合性的学科特征。新的哲学社会科学环境、新媒介的兴盛、新影视形态的诞生等都会直接影响学科的发展路径,同时也会与艺术学门类中的其他学科相互交叉、融合。唯有与时俱进,才能够让自身的建设、发展更加符合时代和人民的需求。浙江师范大学文传学院的影视学科建设也会在坚持已有成功路径的基础上,不懈努力、积极探索、发挥自身的特长与优势,争取探寻出一条符合自身特色的发展路径,实现设定的学科建设目标,进而为全国戏剧与影视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系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