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新时代戏剧与影视类专业思政课程
2020年07月24日 04:3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7月24日第1974期 作者:刘修敏

  今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中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并进一步明确了目标要求和重点内容,整体设计了政策实施表和行进路线图,同时对艺术类专业如何推进课程思政也提出了具体要求。



  戏剧与影视类专业应紧紧抓住国家大力推进新文科建设的有利契机,对标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建设的现实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统筹协调和分类指导相统一、总结传承和创新探索相统一,积极探索形成可在全国推广的课程思政建设模式,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养德艺双馨的戏剧与影视人才,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为坚定“四个自信”作出应有贡献。
  
  新时代推进思政建设的重要价值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工程。推进戏剧与影视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是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育人导向的时代需要,是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现实需要,更是学生树立正确艺术观、创作观的迫切需要,在戏剧与影视类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事关“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问题。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原则。高校的戏剧与影视类人才培养要站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高度,培养一批符合市场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但长期以来形成的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两张皮”现象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严重影响着人才培养的实效。课程思政所强调的挖掘各门课程的德育元素,将思政教育内容有机融入专业教学中,能有效确保将教书育人落到实处,进而确保社会主义大学培养目标的实现。

  事关“为谁创作、为谁立言”问题。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加强艺术观与创作观教育。高校在培养戏剧与影视类人才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对学生艺术观、创作观的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切实做到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强化课程思政,就是要充分发挥戏剧与影视类专业每一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发挥每一位专业教师的主体作用,将正确的艺术观、创作观熔铸于课程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实现“三全育人”,避免在“为谁创作、为谁立言”问题上出现偏差,避免在市场经济大潮与功利主义倾向中迷失方向与自我。

  事关提升思政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问题。作为艺术门类重要组成的戏剧影视,是跨时空、跨媒介的多种艺术综合体,蕴含着独特的审美意识形态,也备受各个不同阶层人群的喜爱。可以说,戏剧影视艺术在人的成长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思政教育的创新载体之一。在媒体高度发达、艺术高度综合的现代社会,善于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使用丰富鲜活的艺术作品、多元融合的媒介形态,既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创新的重要路径,其本质上也是在提升着思政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增强着教育效果。
 
  把握专业性、时代性、实践性
  
  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戏剧与影视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要立足专业特点、课程特点以及学生特点,以专业性、时代性、实践性为基本原则,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深入挖掘思政元素与德育资源,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进而达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效果。

  专业性。课程思政的基础在“课程”,重点在“思政”,关键在“教师”。增强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与效益,首要的是遵循艺术类专业的教育规律和学生的成长规律,在推进实施过程中时时处处体现“专业性”。课程思政的“专业性”前提是立足课程,讲的是专业课而非思政课,方式是有机融入而非简单相加,是“盐”之于“水”,使课程的思想引领性更强,学生的政治认同与文化自信更强。因此,戏剧与影视类课程的专业教师要直面教育对象、内容与方法的转变,充分认识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深入挖掘所讲授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积极探索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与话语创新,注重教书育人,注重言传身教,注重深入浅出,让学生听得懂、听得进,真正做到入脑入耳入心。

  时代性。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要在时代感、亲和力和吸引力上下功夫,使教育的内容与方式能契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在情感共鸣与心灵沟通中实现教育效果。课程思政作为“大思政”的重要组成,强化其时代性亦是其题中之义。当前,伴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新技术的发展,艺术创作出现了新形态、催生了新类型,大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场景发生了革命性变革,同时真假难辨、虚实难分的网络空间也带来了更多的现实困惑……这些,仅仅依靠思政课教师是无法彻底高效“解疑释惑”的,需要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专业课教师在推进课程思政过程中要把准时代脉搏、把准发展趋势、把准学生需求,将“时代之问”“现实之问”用“中国话语”来解释,以自己的方式传递正能量,发出好声音。

  实践性。戏剧与影视类专业应用性强,无论从高校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出发,还是学生的成长发展的现实需求着手,都需要拥有更多的实践平台与实践机会,使学生能在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中提升专业技能。戏剧与影视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一方面要将其融入每一门课程中,包括实践课程、实践环节;另一方面,要更注重以实践来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强化学习效果。比如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微视频创作,一方面让学生通过理论学习,了解每一组词的内涵;另一方面让学生着力思考如何落实落细并以微视频的方式呈现出来,实现从“宏观”词语到“微观”影像的转化,学生在影像化的过程中加深了理解、强化了认知,使得本环节既成为一次专业的课程实践,更成为一堂生动的课程思政实践课。
  
  全面推进思政建设
  
  全面、有效推进戏剧与影视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顶层设计是前提,使协同推进有了保障;教师队伍是关键,要着力提升全体教师的育德育人能力;载体创新是手段,让师生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

  加强顶层设计,提升统筹推进能力。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戏剧与影视类专业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要加强顶层设计,着力在统筹推进上下功夫,明确不同专业、课程的建设目标、内容与方式,明确不同课程的融入重点与方法,避免因案例重复等原因而削弱教育效果。一是要建立统筹机制,在院系党组织的领导下,由专业主任、课程群负责人、支部书记等组成实施小组,定期研讨推进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举措等,系统谋划实施与推进方案;二是要建立学习机制,以学系、专业、课程群等为单位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并通过集体备课、实地考察等方式强化共识,形成合力;三是要建立共享机制,通过开放、协作编辑等形式加强在线资源库、案例库等,使资源库更丰富,更便于教师使用。

  深化队伍建设,提升教师育人能力。课程思政的实施与推进是“教育者先受教育”的过程,是师德师风教育的有效载体。全面推进戏剧与影视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关键在于专业教师要进一步增强育人意识,彻底改变思政教育仅仅是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的事情这个观念,确立与思政课教师同向同行的目标,并在此基础上提高育人能力,提升育人效果。一是要强化制度导向,将育人要求落实到课堂教学、考核评价等环节,以制度的刚性提升教师的育人主体性;二是要提升教育艺术,思政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并不是有育人意识就有育人能力,教师要掌握课程思政的落地方法,增强学生获得感;三是要定期交流分享,通过召开协同会、座谈会、推进会等形式,加强与思政课教师、本专业教师的互动交流,对推进中的重点难点、经验不足等进行深入交流。

  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创意传播能力。不同专业的学生拥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与接受方式,“一刀切”“标准化”的大水漫灌式教育难以实现预期的教育效果。戏剧与影视类专业要锚定“彰显价值引领,坚定文化自信”的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创新实践载体,让学生在“讲好中国故事”的传播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课程实践环节、学科竞赛、戏剧影视节等平台开展项目化实践,面向不同群体“讲好中国故事”,在实践中发现不足、了解社会、提升素能;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学校国际化发展的契机,开展校内的传播实践,面向留学生群体开展“讲好中国故事”系列活动,为发出更多更好的中国声音而蓄能。

  (作者系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