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与“毕竟”
2020年06月12日 00: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6月12日第1946期 作者:刘绍义

  今天的“毕竟”一词,释义颇多,终归、终究、果然、到底等,都是它的词义。但翻开古代典籍,无论是“毕”还是“竟”,都与这些词义没有多大关系,那么它们是如何延伸到如今之义的呢?

  先看“毕”字,在古代是指“捕猎网”,并且这种网既可捕兽又可猎鸟,多少让人有点意外。

  意外的原因很简单,现在的“毕”是一个形声字,“比”只是它的读音,“十”指“网”的把柄,也就是它的形状。单从字形上,我们已经很难看出“捕猎网”的样子了。“比”在甲骨文中,是两个人并列站在一起。《说文解字》:“二人为从,反从为比。”“从”是两个人“相随着走”,“比”是“并列”的意思。与之相关的字,还有“从二人,相背”的“北”字;左边的“人(亻)”立着,右边的“人”变得头朝下脚朝上的“化”字,等等。

  似乎扯得太远了,只是想说明“毕”字中的“比”,与“捕猎网”没有一丝一毫的关系。那么,“毕”的“捕猎网”之义,又是从哪说起呢?我们看一下繁体的“毕”字和它的甲骨文写法,就什么都明白了。甲骨文“毕”字的上半部是用绳子做成的网,下面是举网的木杆和把柄,是一个象形字,非常形象。金文“毕”字虽然变得复杂一些,又走向了线条化,但还能看出捕鸟网的样子。小篆和繁体亦如此,虽然千变万化,但字的结构基本一致,只是线条化程度更深了。至于我们今天用的“毕”字,它已是简化字,没有多少“捕猎网”的样子了。

  《说文解字》:“毕,田网也。”《国语·齐语》:“田守毕弋。”注:“掩雉兔之网。”《汉书·扬雄传》:“其余荷垂天之毕。”《论衡·偶会》:“耒遭民田之毕。”这些“毕”字都是“捕猎网”的意思。需要说明的是,古人对“毕”字也是活用的。宇宙中有一组星星名叫“毕宿”,也来源于“毕”字的“捕猎网”之义。二十八星宿中,西方白虎七宿中的第五宿,共有八颗星星,如果把这一星宿竖起来看,就像一把长柄网,所以,我们的祖先就把这组星星命名为“毕宿”。《诗经·小雅》:“月离于毕,俾滂沱矣。”古人认为,“毕”是主管下雨的星宿,而月亮运行到毕宿的区域就会大雨滂沱。

  “毕”和“网”一样,既可以作名词,也可以作动词。《诗经·小雅·鸳鸯》:“鸳鸯于飞,毕之罗之。”意思就是说,鸳鸯在空中飞翔,可以用网去网住它们。这里的“毕”“罗”都是动词,当“网住”讲。用“毕(网)”捕兽,有“一网打尽”“网罗无遗”之义,所以“毕”字又引申出了“完毕”“全”“都”“结束”的义项。《史记·项羽本纪》:“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舞剑。”《梦溪笔谈·活板》:“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芋老人传》:“老人语未毕。”这里的“毕”与现在的“毕业”之“毕”基本一致,都是“完毕”“结束”的意思。

  下面再说说“竟”。我常常想,竟然的“竟”字,上面怎么是个音乐的“音”,难道它还与乐器有关?查了甲骨文字典,果然如此,原来“竟”在古代,就是一个人站在那里拿着乐器演奏音乐的意思。

  甲骨文“竟”,是一个会意字,上面是一个言语的“言”,下面是一个“人”。我们知道,在古代,言语的“言”和音乐的“音”是同一个字,就是一个乐器的形状,与下面的“人”字连在一起,表示一个人拿着乐器在“奏乐”。

  到金文时,“竟”上面的“言”字换成了音乐的“音”字,进一步强调了“竟”与音乐的关系,但下面的“人”没有动,还是人站在那里奏乐的意思。小篆的形体虽然趋向了线条化,但它的结构与金文基本一致,仍然是一个“从音从人”的会意字,字意更是与金文完全一样,仍是人站在那里奏乐。至于楷书的形体,当然是从小篆的形体转化发展而来的,也没有什么变动,只是字意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说文解字》:“竟,乐曲尽为竟。”《周礼》:“凡乐成则告备。”郑玄注:“成,谓所奏一竟。”这些都已是它的引申义,意思是说,“乐曲终了”才是“竟”,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是找不到此义的。这时的“竟”,已不是一个人在那“奏乐”了,而是一个人从头到尾、完完整整地奏完了一支曲子,表示奏乐已经结束。而正是“竟”的“乐曲终了”之义,引申出“竟”泛指“终了”“完结”之义。

  《玉篇》说:“竟,终也。”《广雅》也说:“竟,穷也。”这都是对“竟”的引申义作出的最好的注释。如《晋书·谢安传》:“看书既竟”,意思是说,书已经看完了。曹操《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是说神龟虽然长寿,但也有死(终了)的时候。

  至于“竟”的“终究”“究竟”“居然”之义,又都是以上意思的引申义了,这里不再赘述。

  值得说明的是,“竟”在古代是“境”的通假字,也与“竟”的“完结”“终了”之义有关。因为“边界”就是国境的终了,所以古书上边境的“境”,也是“竟”字,它们在古代也是同一个字。如《商君书·徕民》:“竟内不失须臾之时。”

  “毕”“竟”二字叙述完,我竟有一种无话可说的感觉了,想想看,一个“毕”字或者一个“竟”字,都能代表“完毕”“终了”之义,那这两个字连到一起,还不是完毕之完毕,终了之终了了?不知道王充《论衡·量知》“贫无以偿,则身为官作,责乃毕竟”中的“毕竟”,是不是把这两个字连用的最早记载。我只知道了解“毕竟”二字的各自来历后,再读许浑“毕竟成功何处是?五湖云月一帆开”和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以及辛弃疾“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这些古典诗词时,心里头比先前亮堂得多了。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