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书记
2020年05月15日 02: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5月15日第1926期 作者:田治江

  作为一个爱好写作的人,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出一本自己的书。以前也有人问过我:听说你发表了许多文章,怎么没见你的书?我总是不好意思回答,只好转移话题。

  随着图书出版市场的开放,个人可以自费出书了,我出书的念头也越来越强烈。2004年,市文联的陈默老师准备编辑出版一套丛书,他告诉了我这个消息。那时候出一本书,不是太厚的话,大概得1.3万元左右。我怕错失机会,就向朋友借了一万元,自己又凑了一些,把几年来发表的诗歌、散文收集到一起,分为诗歌卷和散文卷,准备出一本诗文合集。当时,既怕书太薄了,不够分量,又怕太厚了,费用超出预算。终于,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我把书稿交给陈默老师审定,并由他亲自编辑文稿。2005年,我的第一本诗文合集《含盐而行》出版了。

  书出来之后,大部分送给了相识的文学爱好者,还通过熟人关系卖了一部分。最后算下来,第一本书的出版成本收回来五千元,自己花了近八千元。由于我写的都是当地和我小时候的事,一些朋友读了之后,见了我说:你的那本书还不错。这一方面给了我继续写下去的勇气,另一方面也让我萌生了再出本书的愿望。

  几年后,我把一些最新写作的随笔整理成集,交给了出版社。这次吸取了上次的教训,只收了随笔,并于2010年出版。书是16开本的,看起来大气一些,尽管用的是丛书号,但也花费两万多元。按计划,这本书在当年6月份出版,但一直到年底才出来。正赶上冬天最冷的时候,又下了雪,天冷路滑。记得当时托运的人给我打电话,说:“这里有你的一批货,是你自己来取,还是加些钱,我安排人给你送过去?”市里的托运点离我这里大概有五十多公里的路程,我自己去取当然不方便,只好多加了三百元的运费让他送过来。

  书送到县上时,正是周末,我在单位加班,就让他把书拉到单位的楼下。因家里没地方放这一千册书,我只好一趟趟地往五楼的办公室里搬,后来在单位加班的几个同事知道了,便过来帮忙。

  这本书无论是印刷还是设计都比第一本好了许多。同样地,大部分书都让我送出去了,只卖了一部分,最后只收回一万多元。尽管家里的钱很紧张,但家人总归还是支持我的。

  出了两本书后,我就不敢再出了,老是这样自己贴钱出书,也不好向家人交代。但对于我来说,写作没有理由停下来,于是仍然埋头读书写作,坚持不懈。

  后来,我调到县文联工作,有了工作上的便利,在五年的时间里,我组织编辑出版了两套文艺丛书。也借此机会,先后出版了自己的三本书,分别是《透明的风》《炊烟里的故乡》《亲历与跋涉》。这些书,有的争取到了一点资金,有的完全是自费,但出版后都送人了,一本都没有卖出去。一方面,现在读纯文学的人本来就不多,买这方面书的人更少。另一方面,现在再托关系卖文学方面的书,根本就没可能。而且我也明白,喜欢读书的人大都和我一样,真的只是爱好,却没有多少钱。在我心里,把书送给一个爱读书的人,要比卖给一个不读书的人好得多。

  尽管我现在仍坚持写作,但就目前情况来看,书是不可能再出了,起码暂时不会。但我在心里计划着,等到时机成熟,一定要出一本专门写我故乡——宁洼村的书。这几年,我一直专注于写这个我出生的小山村,想用文字的方式把它“留住”,这成了我最大的心愿。村子里目前只剩两户人家、五六口人了,其他人都搬到新建的居民点去了,那里的生活更方便。我真担心在将来的某一天,它会彻底消失。所以,用文字把记忆留住,把根留住,也是我唯一能为故乡做的事。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