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5G技术逐渐成熟和全面应用,媒介内容流动的时间和空间被极大地压缩了,这给视听媒介带来了史无前例的挑战。直播作为内容传播形式的代表,已经在不断渗透各类媒介的各个环节。5G时代数据传输的瞬时性和智能设备普及化带来的是“人人皆可直播,万物皆可直播”,直播已经成为人们亲近视听媒介的主要渠道,甚至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在传播学语境下,5G时代的直播也许可以被定义为在事件现场进行的录影、制作、播出同步进行的,具有双向沟通功能的内容传送。直播正在成为5G时代视听媒介规则的改写者,从媒介形态变革和媒介身份转变等方面,对整个视听媒介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5G时代的直播给视听节目形态提出的挑战体现在新闻节目、综艺节目的变革以及慢直播形态的异军突起之上。对于重大事件、体育赛事,5G能够为新闻直播提供稳定清晰的画面,甚至是全景画面,这对于视听新闻行业是个巨大的变化。观众从依赖记者和主播对新闻事件再加工,到要求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现场,其主动性仰赖直播带来的丰富的细节和在场感。视听媒介从业者的身份也从传统把关人发展成为自然的呈现者,把选择权和审视权交给观众。
从新闻领域来看,一场场直播的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给观众带来的重要作用自然不必赘述,演播室和事件现场直播的组合屡屡可见,甚至连纯非演播室场景也进入到正统新闻节目可以接受的范畴之内。白岩松主持的《新闻1+1》自今年1月下旬以来,坚持每期与一位或多位疫情相关人员直播连线。除少数在当地媒体专业直播间进行之外,大多是在其工作或生活场所,通过稳定的信号传输进行流畅的沟通,为观众提供眼下最急需的讯息。美国各大电视台今年4月以来的许多访谈类节目也都是由在家隔离的主播与提供远程技术支持的工作人员一起制作完成的。如近期在特雷弗·诺亚(Trevor Noah)的《每日秀》(Daily Show)中,他在自家沙发一隅出镜,而与他进行连线的比尔·盖茨在自家书房接受采访。节目画面稳定、声音顺畅,质量丝毫不逊于之前的演播间形态,嘉宾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也更加自在、专业。
综艺节目领域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直播形态。如湖南卫视的《天天云时间》,由一位演播室的主持人,同时连线8—9位嘉宾,进行答题互动和其他生活分享。这一方面让观众直接窥探到明星平日生活状态,另一方面以创新的直播录制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同样是湖南卫视的《歌手·当打之年》,近几期也都采用了无现场观众的录制模式,而对于那些无法亲临演播室的歌手,则采用了视频连线的方式与长沙演播室保持互动。500位大众评审则通过“映客直播”进行全程实时拍摄,再由湖南台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表情识别系统精准高效完成剪辑。
慢直播在今年也受到了极大的关注。从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云监工”,到武汉的“云赏樱”,再到“云游”故宫春景,慢直播以其独特的节奏、新颖的评论方式(如弹幕)让观众参与到新闻事件当中,成为亲历者和书写者。
5G时代的直播给视听媒介身份转变提出的挑战主要体现在媒介与其他实体的有机融合之上。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肯定了以直播平台带货为主的电商在农副产品推销上的重要性。这一方面对这段时间视听媒介与商业实体联手互动予以肯定,另一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是中央媒体与比较成熟的商业实体融合,直播助鄂。4月6日和12日,央视新闻主播朱广权和欧阳夏丹分别与淘宝主播、知名演员、快手网红等一起为湖北直播带货,两场公益直播不仅带来极大的社会关注度,而且实实在在地为湖北商家带来总共超亿元人民币的销售额。4月13日,人民日报新媒体也联合淘宝主播一起为湖北农产品助力。这是中央级媒体大胆创新,利用自身的号召力与专业的带货直播携手带来的惊人影响力,也是已经比较成熟的商业直播平台对主流视听媒介的“反哺”。其次是地方主流媒体与政府影响力的融合,直播助商(农)。上述中央媒体的动作虽然影响大、覆盖广,却较难常态化,而地方媒体操作起来更加灵活,也更加符合接近性的原则。例如4月18日下午,厦门市思明区政府联合多个媒体平台在鼓浪屿进行的直播,由区委书记和主播共同带领观众“云”游,线上线下双联动,深度触发观众对旅游消费的热情。此外,政府官员也深入田间地头、果园菜园,为本地优质农产品背书。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的木耳产业电商平台,也正是由当地政府主导的脱贫基地。正如4月19日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上所说的,“全国上万间蔬菜大棚瞬间变成了直播间”,“让直播成为了‘新农活’”。再次是视听媒介与教育实体的结合,直播助学。疫情期间,中国教育电视台和地方教育台纷纷推出“空中课堂”,以直播上课的方式将优秀教师的风采和理念传输到广播电视和网络信号能够覆盖到的所有角落。这一方面为在家学习的学生们提供了高效生动的学习资料,另一方面也为教育资源分配的改善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时,各类学校也都根据自己的特点,合理运用不同的媒介平台,以满足学生在家学习的需求。通过高速稳定的直播,视听媒介越来越长袖善舞,用灵活的身份转变,应对未来的更多挑战。
5G时代直播未来的发展方向也许可以从IP经营、沉浸式交互以及全民赋权等三个具体方面进行探讨。
在IP经营方面,传统视听媒介在打造金牌主播和王牌节目的同时,也不要忽视培育“网红主持人”和“网红记者”。央视新闻主播朱广权与淘宝主播李佳琦的合作,打通了央视主持人由“国家形象代言人”向“带货主播”的转变之路。从央视新闻账号在各类社交媒体的多点开花到“主播说联播”等“接地气”的节目形态在社交媒体的走红,都说明主流媒体在这方面已经有意识地稳步前行。直播只不过给这种转变多了一些助力,让其转变得更快,更加走近受众。
在沉浸式交互方面,直播的核心在于及时的反馈和互动。商业直播的观众可以通过滚屏评论、刷礼物、点赞,以及关注和实际加购、付款行为来与主播进行实时互动。而对于视听媒介内容提供者来说,以往是通过收视率再去进行后期调整,但是随着AR、VR以及5G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观众可以在沉浸式交互中提交自己的喜好和反馈。视听媒介利用大数据实时分析处理用户反应,也是一种趋势和方向。
在全民赋权方面,5G技术下,直播的概念改变了人们对于视听媒介的期待。受众对于视听媒介呈现的固有观念不断被打破。4月18日,通过全球网络直播的“同一个世界:团结在家”慈善音乐会席卷全世界。这不禁让人想起35年前,让直播形态在当时的电视和广播上大放异彩的“拯救生命”跨国义演。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场景和技术的颠覆。35年前,演唱会是在大型公共场所举办,再由专业的视听媒介机构进行拍摄、转播,其专业性程度及耗费的精力、物力都非个人或者小团体所能企及;而这次的直播音乐会,都是由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人等在家自行录制,再融合形成完整的节目。虽然演唱会的在场感大为减退,但是这为所有的观众开辟了“人人直播”的想象。曾经对于那些个人录制的视频,人们总觉得内容再好也不够“专业”,只能在各网络平台中被了解到。现在,对于什么样的内容值得被呈现在主流视听媒介上,观众和专业制作人似乎都有了新的看法。高速运转的现代世界被迫停下来、慢下来以后,人们发现,5G技术让音乐会可以“日常化”,由明星们在家直播且观者如云。那么普通人有价值的生活和想法,为何不能被全网即时欣赏呢?当看直播和参与直播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直播已经成为这个时代视听媒介的规则改写者,全方位地深刻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