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朱羿)12月14—15日,第七届中国与中亚人文交流与合作国际论坛在西北师范大学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丝绸之路文明交流与互鉴、中国与中亚文化遗产联合保护与研究、中亚语言与文化研究、中亚与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研究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典范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经过11年的实施与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国际组织深度参与其中,并取得丰硕成果。西北师范大学校长王占仁表示,文明的交流互鉴是人类历史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石。中亚国家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力量,中国与中亚国家因共建“一带一路”关系更加密切,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立体合作格局,成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典范,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树立了标杆。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边疆研究所所长邢广程表示,全面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必须牢牢抓好“四个结合”,即抓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相结合,抓好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抓好科学布局和动态优化相结合,抓好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相结合,统筹深化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标准“软联通”、同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完善各类合作机制和保障机制,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
民间外交日趋活跃
塔吉克斯坦共青团中央主席穆罗德贝克·尤尔多舍夫表示,塔吉克斯坦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参与者,与中国在经济、安全、人文领域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当前,加强人文交流对增进两国人民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建设性对话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推动中国与中亚友好关系发展。
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国立东方大学校长顾问霍吉穆拉托娃·迪尔绍达谈到,人文交流与合作已成为加强中亚国家与中国科学文化对话的重要传统,经过乌中两国领导人的不懈努力,两国间建立了成熟而长期的合作。乌兹别克斯坦与中国在教育、科学和创新领域有广阔的合作空间和前景。
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朱永彪认为,中国对中亚的民间外交已从有所作为进入积极进取阶段,初步形成了以传播中华文化为核心,以人文交流为基础,以智库、企业等民间力量为重要补充的总体较好的形式,为推动中国—中亚关系多领域纵深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会议期间,由西北师范大学、北方民族大学共同编研的《东干语词典》首发揭幕。会上同时启动了《塔吉克斯坦常用法律》翻译项目。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