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明海英)12月8日,第十届中国文化发展论坛在湖北大学举行。
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特聘教授郑晓云表示,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江文化的久远性、丰富性、包容性、支撑性、独特性、延续性及其与世界其他大河文明相比的特殊性,对中华文化形貌的塑造、标志体系的丰富以及海外影响力的增强起到了支撑作用,也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中华文化自信的良好渠道。
怀化学院“沅水流域民族文化博物馆”馆长李晓明介绍,博物馆聚焦于民间法、民族习惯法文化的保护实践和反思,通过实际行动抢救和保护了大量传统文化遗产,并建立多个博物馆来展示和保存文物。这些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民族民间法律和规范的实物例证,对它们的保护和研究体现了承担文化使命的自觉性。湖北省社会科学院荆楚文化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刘玉堂表示,应在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基础上积极探索如何将文化资源有效转化为产业资源,从而实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以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湖北大学副校长刘志洪表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必须继续推动文化繁荣,而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其中一个关键问题。
民族伦理在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宁夏大学民族伦理文化研究院院长李伟表示,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语境下,民族伦理的生命力在于其能够适应现代化需求,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价值关联与共同发展。通过对民族伦理的重构,可以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与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道德基础和精神动力。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