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跨越千年的多元文化网络
2024年10月24日 10: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10月24日第2999期 作者:本报记者 武雪彬

  10月12—13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世界诸文明在印度洋地区的交流交汇研究”课题组发起的“印度洋地区多语种史料及历史书写”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

  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副部长林丰民教授提出,开展大量基于多语种、多文化一手材料的扎实研究,有利于推动学科高质量发展,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陈明教授表示,此次研讨会是“赓续传统,守正创新”的尝试,通过挖掘、整理和细读各类一手史料,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开拓前人留下的研究领域。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内陆欧亚学研究中心主任李锦绣看来,各文明在印度洋沿岸交汇融合,形成了跨越千年的多元文化网络。各领域学者的交流合作,有助于提出更准确的历史阐释,构建更立体的历史图景。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副主任朱明教授认为,研究者应当打破学科壁垒,跨越以国别为单位、以大国为主的认知,从多角度、多层次理解印度洋地区,响应国家的战略需求。

  在研究中利用新材料至关重要,多语种、多文明交汇的特性为印度洋区域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新史料,跨学科研究者则具备利用不同语种和类型史料的学术能力。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会长李庆新对比了西太平洋—印度洋考古发现的“广东罐”与珠江口湾区的外销瓷,通过丰富的考古和文献资料,分析了广州港对南海贸易的重要性,探讨了珠江口湾区外销瓷器与海洋贸易经济的密切联系。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李庆通过研究西班牙印地亚斯总档案馆(AGI)所藏的“葡萄牙与中国海上贸易清单”的多个版本,呈现出早期中葡贸易的诸多历史细节,为中文文献的记载作出重要补充。

  知识史是近年来史学研究的新方向,通过考察不同历史时期的知识传播、思想交流和观念形成,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印度洋沿岸及岛屿上各种文化的形成过程及其相互影响,有助于揭示该地区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如何在跨文化交流中得以保存和发展。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教授欧阳文津从比较文学和阿拉伯语文学史的视角切入,借由《卡里来和笛木乃》《一千零一夜》和加扎尔抒情诗这三大案例,展示了与丝绸之路交织互动的多元图景,阐释了多语言方法的内涵、价值、应用与前景。

  微观史注重对个人经历、家庭历史以及小规模社区的研究,社会史关注的是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关系及变化过程。通过具体个案可以揭示出更广泛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模式,不同社群的形成与互动帮助我们认识该地区的社会流动性、阶级关系以及权力动态。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王一丹通过研究明末清初中国学者王明宇印度洋之旅的传奇经历,探讨了相关地区的道路交通、社会状况,尤其探讨了沿途波斯语、阿拉伯语的使用状况,为印度洋地区多语种史料和历史书写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传统中外关系史研究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新进展,尤其是高水平的国际合作带来了更多研究成果。德黑兰大学考古系教授谢埃马提出,中国古代官文书的平阙抬头制度对伊朗文书产生了影响,这种影响又在伊朗语文书撰写传统中发生变化,形成了伊朗宫廷文书和教法文书中特殊的表示尊敬的书写形式。

  会议由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大学人文学部联合主办,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协办。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