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陈炼 赵徐州)8月22—23日,“区域国别文学文化与文明互鉴研讨会”在内蒙古通辽市召开。
与会学者认为,在新时代语境下,中国学者要广泛凝聚共识,深入思考文化交流与文学互鉴的概念内涵、实践途径与发展愿景,共同谱写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新篇章。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刘建军表示,我们要了解中外文学文化的差异性,以相互尊重的姿态加强跨语言、跨区域的人文交流。不同文明之间应相互借鉴、和谐共生,应将区域国别文学文化与文明互鉴主题紧密结合,从而共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主任吉狄马加认为,文化交流推动了经济增长,要大力推动中国文学文化的海外传播,展示更多诸如青海湖国际诗歌节等文化品牌的鲜活案例。要创立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乃至世界一流水平的文化品牌,推动文学文化的交流与互鉴,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国家重点学科负责人朱振武提出,应打破文学文化研究的固定模式,努力形成自主化和体系化的文学批评话语。在学术话语的建构方面,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国文学文化精髓,打破西方话语模式和批评窠臼,在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中绘制世界文学文化新版图。
会议由(中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小说研究专业委员会等单位主办,内蒙古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