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司法部7月在一份法庭文件中以“担心TikTok算法可能会被用于影响美国大选”等为由,为国际版抖音TikTok被强制要求出售其美国业务作辩护。事实上,今年3月,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了一项颇具争议的“TikTok剥离法案”。该法案全名为《保护美国人免受外国对手控制应用程序侵害法案》(Protecting Americans from Foreign Adversary Controlled Applications Act),要求中国科技公司字节跳动剥离对旗下海外短视频应用TikTok的控制权,限期165天,后延长至270天。否则,TikTok将被禁止进入美国手机应用商店和网络托管平台,即“不卖就禁”。这一充斥着保护主义的法案,被认为是对中国数据主权的侵犯,违反了世界贸易组织的公平竞争原则及非歧视原则。美国以“维护国家安全”为名限制TikTok在美国的运营与发展,是出于怎样的背景、缘由和意图?该法案如何折射出当前美国内政外交形势的利益固化问题?面对西方大国的遏制措施,中国民营企业在海外的生存之路面临着何种困境与抉择?围绕上述问题,本报记者近日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欧盟“让·莫内”讲席教授王义桅和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美籍教授约瑟夫·马奥尼(Josef Mahoney)。
以“维护国家安全”为名进行封禁
《中国社会科学报》:TikTok在美国市场有着很高的市场占有率,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支持。然而,美国却出台了“TikTok剥离法案”对其进行封禁。请二位介绍一下该法案的大致背景,并谈谈美国因何出台该法案。
马奥尼:如今,中国在科技领域尤其是数字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TikTok作为中国科技公司的代表,在当今美国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人群体中颇受欢迎。近年来,TikTok在美国的用户数量高速增长。根据数据服务机构Apptopia统计,2023年四季度美国区TikTok人均使用时长为97分钟,超过了YouTube和Instagram。另外,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1月,TikTok在美国月活跃用户(MAU)为1126万,2024年1月增长至1.7亿,即超过一半的美国人每月至少打开一次TikTok。
TikTok以其丰富多样的内容、独树一帜的功能和庞大的用户群体,在美国市场展现了突出的潜力,引领了一股文化创意潮流。凭借高下载量和高市场占有率,TikTok超越了许多美国科技公司,成为“元”(Meta)、谷歌公司富有实力的竞争者。可以说,TikTok正以其出众的影响力,参与着美国社交媒体市场新格局的塑造。
王义桅:一直以来,美国人对于科技创新十分迷恋。TikTok虽然是民营企业,但其在技术创新方面的突破令美国感到不可小觑。美国可能未曾想到的是,中国在人工智能、数字化技术等领域实现了显著的弯道超越。事实上,早在2020年,美国时任总统特朗普就曾以“TikTok冲击美国本土数字产业”为名接连发布两道行政令封禁TikTok,禁止美国企业与字节跳动及其子公司进行交易。由于TikTok在美国拥有成千上万的“粉丝”,特朗普的行政令在某种程度上也导致他在其后的美国大选中失去大批选民。
因此,今年4月,拜登政府吸取前任总统特朗普的“教训”,不是简单地通过行政令等直截了当的形式,而是以法案这一相对隐蔽的形式对TikTok进行封禁。拜登政府的考虑是,既不能失去年轻选民,又要以所谓“维护国家安全”为名对TikTok进行打压。在美国,一些人将TikTok标签化,视其为数字时代的“洪水猛兽”。凡是带有中国色彩的产品,就会被错误地认为将影响美国大选,或者被指控干涉美国内政外交。
美国试图重振科技领导地位的新举措
《中国社会科学报》:不少学者认为,该法案是美国试图重振、提升其在全球科技领域领导地位的新举措,反映了其对日渐式微的全球霸权地位的不安。二位对此有何看法?
王义桅:“TikTok剥离法案”实际上反映了美国在数字文明时代的不甘心。历史上,美国在工商文明时代继承了欧洲霸权,后来演变为了美元、美军和数字霸权。今天,中国作为非西方文明,不仅在工业文明领域成为集大成者,在数字文明领域也成为领先国家。中国在数字化领域蓬勃向上的发展势头,被认定为会冲击美国曾经的全球霸主地位。因此,从根本上而言,打压TikTok的行为缘于美国政客对中国崛起的一种担忧,对如今的中国在新技术领域追赶甚至反超美国并开拓新赛道与新模式的一种恐慌。
今天的美国深深感受到无法控制盟友、无法控制国内舆论的无力感。美国也很难再同过去那样,通过垄断传统情报或监控技术的方式继续推行拉帮结派或阵营对抗。无论是组建新的军事联盟体系对抗全球化,还是采取打压华为、禁用TikTok等举措,都是其试图重振全球科技领域领导地位的体现。
马奥尼:的确,出于维护全球霸权地位的考虑,自2020年以来,TikTok在美国的命运就一直笼罩在不确定阴影之中。TikTok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技革命,而这被认为是当前愈发激烈的大国竞争的核心。作为中国数字技术的优秀名片,TikTok成为美国技术“脱钩”政策倡导者的攻击目标。拜登政府偏颇地认为TikTok破坏了市场公平性。因此,一些美国政客毫无理由地指控TikTok含有挑衅性内容,并以此作为封禁的借口。
折射出美国社会“众生相”
《中国社会科学报》:如何看待美国不同群体对于“TikTok剥离法案”看法的分歧?
王义桅:“TikTok剥离法案”的出台,实际上是美国中产阶层缩水的背景下,国内不同资本、不同阶层之间内部矛盾的产物,也是不同利益集团、全球化获益者和利益受损者相互妥协的产物。美国历史上的各届选举,包括2024年美国总统选举,都充分体现了工业资本、金融资本、产业资本等多种资本类型的相互矛盾性,这在当前被演绎为两种资本力量之间的争斗。前者支持民主党,被认为是支持全球化趋势和潮流、希望实现数字信息跨境自由流动的改革派;后者支持共和党,被认为是希望实现资本、产业回流以及就业机会向美国本土回流的保守派。
应该说,“TikTok剥离法案”背后折射出一种美国社会的“众生相”。TikTok有利于美国年轻人更多了解中国的真实面目与发展情况。今天,许多美国年轻人对未来感到失望,对就业机会等利益的分配感到不满,对国家前途感到悲观。在此背景下,TikTok的娱乐性为美国年轻人带去了生活乐趣,但该法案却试图消解这些乐趣。
当公共舆论被政治和利益集团控制的时候,年轻人或者底层民众的反对声就会出现,一种来自底层民众的新式反抗由此产生,这将对美国的内政外交形势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当前的美国面临愈加不自洽的状态——新移民与老移民、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对美国政治有着不同的观点。在美国,政治高度碎片化、阵营对抗化和板块化愈发严重,传统价值观和意识形态难以为继。正是在美国国内分歧有增无减的情况下,我们看到了“TikTok剥离法案”的出台。
本质为美国资本的“巧取豪夺”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2024年美国大选临近的时刻,对于“TikTok剥离法案”的走向,二位作何判断?
马奥尼:对于“TikTok剥离法案”在未来的变化趋势,可以相对肯定的是,TikTok大概率不会被出售,也不会从字节跳动公司剥离。当前,中美之间的一些高层互动活动正在进行,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中美科技关系,并对“TikTok剥离法案”的最终结果产生积极影响。拜登已宣布退出2024年美国大选,将于11月举行的大选结果仍是未知数,明年入主白宫的总统人选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TikTok剥离法案”的走向依旧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
王义桅:尽管美国表示要禁用TikTok,但不太可能真正将其禁用。“TikTok剥离法案”本质为美国资本“巧取豪夺”的一种手段,更多是作出一种回应的姿态。若完全禁用,必定会引起美国草根阶层和大批年轻人的不满,其后果将是新一届政府有可能重蹈特朗普政府当年的覆辙。因此,拜登政府更多是打出这样一个旗号,以“国家安全”和“数据信息自由流动”为名,想方设法将TikTok内化为美国自身能够管理和控制的短视频应用平台,对其进行本土化改造以符合美国的政治、社会和生态传统,并使其与美国企业的运行模式相契合。这种考量加速了美国“TikTok剥离法案”获得通过的进程。
无法削弱中国民营企业实力
《中国社会科学报》:如今,中国有一批民营科技公司已走出国门,在海外赢得声誉,其国际产品也颇为畅销。有学者指出,无论一些西方大国采取怎样的遏制措施,都无法从根本上削弱中国民营企业的实力。二位对此是否同意?
王义桅:如今,民营经济已成为国家经济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推进科技创新、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增长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中断风险的背景下,中国民营企业的确面临着复杂严峻的外部挑战。未来中国民营企业仍需进一步探索新的治理模式和全球协同方式,与数字服务贸易、知识产权、新兴智能相关的议题,也将进一步纳入中国民营企业经营的框架之中。
马奥尼:现在,许多中国民营企业在全球竞争中已超越美国企业。从研发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产品,到提供技术解决方案,再到为广大民众提供就业机会,民营经济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未来,这一作用将愈加凸显。美国推行的遏制中国政策为遍布全球的中国民营企业带来了许多挑战,正如在最敏感的领域之一——先进芯片生产中看到的那样。今天的中国正在努力提高生产能力,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等经济学新概念,来应对这些挑战。
我对于中国能够克服这类国际环境不利因素、具备化解外部风险的能力相当有信心。中国民营企业固然面临着来自西方大国的多重阻力,例如,华为、TikTok、比亚迪等著名民营企业品牌遭遇了一系列诽谤。但它们并未一蹶不振,反而通过提高自力更生能力继续站稳脚跟,持续为中国经济发展和民族复兴作出有力贡献。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