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优势与潜力
2024年03月08日 10:4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3月8日第2848期 作者:本报记者 段丹洁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今年以来,在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引下,全国亿万人民同心奋斗,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释放了开年经济运行的积极信号,彰显了我国经济的韧性、优势和潜力。

  中国经济发展蓝图前景广阔

  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面总结2023年经济工作,深刻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系统部署2024年经济工作。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正在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

  202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5.2%,中国仍然是全球增长的最大引擎。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晓晶表示,过去一年,我国经济主要依靠内需实现中高速增长,凸显了国内经济发展的韧性。经济增长的内生动能逐步增强,以发展型消费、民间投资和地方政府活力为代表的新“三驾马车”呈现持续复苏迹象。居民预防性储蓄向消费逐步转化,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等发展型消费逐步升温,中小民营经济景气度有所回升。中央真金白银支持化债,为地方“松绑”,地方经济活力逐步增强,各地文旅产业较快复苏。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持续提升。2023年,中国在全球最具创新力国家中排名第12位,并在量子通信、高铁、光伏、无人机等领域进入全球领先行列。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李雪松认为,尽管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仍需克服一些困难,但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依然坚实。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厚的产业基础、超大规模市场、要素综合保障都将为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原磊认为,中国经济具有强大韧性和活力,主要表现在受到冲击以后,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实现自我修复,并实现在更高层次上的转型发展。

  作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拥有世界最完整产业分工体系的经济体和14多亿人口的国家,中国必将给世界经济提供更强大的动力。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张永生表示,在代表未来竞争力的发展方向上,中国的新能源、智能电动车等领域处于全球第一方阵,在其市场、产业链条、技术等很多领域甚至居于全球领先地位。全球绿色转型,正是中国从学习者到引领者的历史机遇。

  “四大优势”彰显发展信心与底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的人才优势。”这“四大优势”深刻揭示出我国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和大国战略博弈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坚实支撑。汇聚发展优势,把握发展动能,我们有强大的信心和底气推动中国经济巨轮行稳致远。

  体制优势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优势。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夏杰长告诉记者,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着极为独特的优势,是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也是把社会主义制度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制度安排。这既可以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在实施赶超战略、抵御市场风险、纠正市场失序、平衡区域发展、缩小收入差距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市场是稀缺的资源,我国具有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原磊谈到,我国有14亿多人口,人均GDP超过1.2万美元,消费结构快速升级,是最具潜力和优势的大市场。我国具有超大规模市场和产业门类齐全的优势,在面对外部冲击时,我国经济能够表现出强大韧性和巨大潜能。我国持续加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将为未来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折射出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特征。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国际产业研究室主任李晓华表示,我国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是其他国家难以替代的。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的供给优势有利于降低综合成本,而充分的市场竞争、供应链在地理空间的接近可以降低原材料与零部件的价格及运输成本。在产业化的过程中依托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可以持续改进设计和生产工艺、降低生产成本,形成中高技术产品的竞争优势。同时,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意味着我国有数量众多且差异化的细分行业、产业链环节和企业,其与我国巨大的产业规模相结合,有利于提供丰富的场景,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

  劳动者素质优势历来是我国经济发展优势的重要方面。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都阳认为,随着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劳动者技能需求的“量”和“质”都发生了根本变化。与同等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相比,我国的劳动者素质优势非常明显,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提升人口素质,长期实行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结果。我国经济在技能密集型行业形成了“工程师红利”。加大对高端制造业、软件服务业、金融科技等知识和技能密集行业的支持力度,既有利于使中国经济的发展获得新动能,也有助于进一步发挥中国经济的潜力和韧性。

  释放中国经济增长潜力

  经过7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高速增长,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进步。经济从过去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增速虽有所放缓,但中国经济仍然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在张永生看来,目前的困难可以视作酝酿新一轮绿色经济爆发的前期“储能”。如果在传统发展理念下走传统发展道路,会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增长潜力乏力。但是,如果在新发展理念下走新的绿色发展道路,大量新的绿色发展机遇就会出现,且经济增长潜力十分巨大。只要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还没有得到充分满足,经济发展的潜力就会存在。只要充分发挥出市场的决定性作用,释放出市场的能量,经济增长的潜力就会变成现实。

  面对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等困难与挑战,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张海鹏认为,关键是要抓住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或关键堵点痛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予以化解。他表示,总体来看,有效需求不足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关键痛点,党中央明确要求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因此如何进一步扩大投资和消费应该是政策的关键发力点。

  在原磊看来,对于当前中国经济形势,要从短期和长期两个角度来认识。短期来看,我国经济面临着全球制造业短周期下行、房地产行业周期性调整、西方国家打压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微观主体预期偏弱,从而造成市场需求不足、经济活力不足等问题。长期来看,我国经济发展仍具备巨大发展优势,无论是从发展阶段来看,还是从发展条件来看,中国经济都具备在未来较长时间保持较快增长的潜力。

  我国人均GDP水平与发达国家尚有一定差距,这意味着中国经济仍然在中长期具有赶超的潜力。都阳告诉记者,人才优势一旦确立,将具有长期性,这是中国经济具有长期发展潜力的最重要的基础。我国高等教育的超常规发展,为新发展阶段积累了丰富的人才红利。只要秉承改革开放以来成功的发展经验,不断激发出广大人民群众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就是无限光明的。

  多措并举推进高质量发展

  2月18日,农历新年首个工作日,多个省份都在这一天召开“新春第一会”。广东聚焦高质量发展,上海、辽宁、河北等地就如何优化营商环境部署工作。江苏关注产业科技创新,山东重点布局高质量招商引资,四川关注新型工业化……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经济焕发蓬勃生机。夏杰长表示,未来我国经济发展,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依靠改革开放为经济发展注入发展内生动力,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协同发力。

  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原磊建议,在制定宏观政策时,应充分考虑短期因素和长期因素的交织影响,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财政政策上,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重点解决一些突出领域的民生问题。货币政策上,要将实现适度通胀作为重要政策目标,继续降准、降息,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产业政策上,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用数智化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

  当前,我国正在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李雪松表示,要继续通过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将科技创新成果切实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推动技术进步,培育促进经济增长的新业态、新动能。张晓晶建议,通过稳预期、降成本、促创新,稳定民间投资。一是推动法治化经济治理,为民间投资提供稳定的市场预期;二是通过减税、降费等方式降低民企的经营成本,从而提升其盈利水平;三是着眼于促创新、优结构,引导民间投资高质量、可持续增长。此外,还要特别注重通过户籍制度改革,释放城镇化的存量改进空间,通过市场化改革和加大投资,推动居民消费结构的持续升级。

  城乡融合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之一。张海鹏表示,从投资方面看,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潜力巨大。从需求方面来看,当前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3,蕴含巨大的消费潜能。全面促进农村消费,畅通城乡经济循环是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举措。以城乡融合推动经济发展,关键还是要靠深化改革,必须在农村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等关键性制度上拿出更加有力的改革举措,打破妨碍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藩篱,显著提高潜在经济增长率。

  围绕中国经济抢抓机遇迎来新的高质量发展,张永生表示,一是认识到中国绿色转型带来的历史性机遇;二是通过改革充分释放市场活力,让机遇变成现实。当前,最紧迫和有效的是重建对中国经济增长前景的信心。政府要通过可信的承诺、市场化改革、标志性政策、严格环境规制等措施,帮助市场主体、投资者、企业家树立起对中国经济前景和绿色增长的强大信心和预期。按照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标准,进一步对市场实行“放管服”。在政府对资本设置“红绿灯”的前提下,充分释放市场、地方和企业家的无穷活力,进一步激发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