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共同的年夜饭
2024年02月08日 10:3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2月8日第2833期 作者:本报记者 张译心

  农历兔年谢幕,龙年即将开启。步履匆匆的人们越过山海,只为奔向温暖的家乡。万家灯火,袅袅炊烟,纵然遍尝世间美味,最忆仍是儿时热气腾腾的年夜饭。

  年夜饭,也称团年饭、年更饭、分岁筵,往往是除夕夜的晚宴,按传统是中国人一年中最丰盛的团圆家宴。对于中国人来说,除夕的年夜饭有着特殊的意义,不仅是家庭和睦与温馨亲情的集体表达,更是承载着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的活态文化传统,融汇了中国人最浓的乡愁。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视的传统节日,是我们共同的日子。在年味渐浓的欢乐气氛中,记者采访了几位民俗学者,共品年夜饭蕴含的丰富文化。

  千滋百味团团圆圆

  中华大地有着“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风土人情差别。年夜饭餐桌上,以往平淡无奇的主食也幻化出不一样的滋味:在温州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所长黄涛的家乡河北景县,年夜饭桌上往往要端上满满一大盘堪比“牛肉丸”“羊肉丸”的薄皮大馅儿肉饺子,以此象征着来年的丰收;在北京市哲学会秘书长李海峰的家乡山西大同,主食不光有讨彩头的包硬币饺子,还有自腊月里就蒸好的各式花馍馍等。

  既然是年夜饭,自是少不了鲜美肥腴的各色肉食和象征团圆美满的丸子类美食。在吉林市,年夜饭通常少不了酱香浓郁的猪肉炖粉条、小鸡炖蘑菇,以及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晓峰记忆中的童年美食——香甜可口的酥白肉;在湖北英山县,年饭要放在早上吃,作为鱼米之乡,象征“年年有余”的鲜鱼、代表“红火团圆”的米粉圆子和红枣自是必不可少。在大鱼大肉之外,一些清淡的素菜也是中国人简朴生活观的体现,比如被英山当地称为“安乐菜”的干马齿苋菜。据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人类学民俗学系主任萧放介绍,像“安乐菜”这样的吉利菜在南京、苏州一带也有,只是原料不一样,被称为“如意菜”,这样的菜品最简单最普通却最有意味。

  除夕这顿饭有着辞别旧岁、喜迎新年的重要象征意义。正因如此,年夜饭成了中华民族最具有代表性的饮食文化的汇聚。南北各地年夜饭菜色各有不同,但共同的是每一道美食都承载着家的味道,让人找到归属感和幸福感。

  年夜饭桌上不光菜色要有吉庆祥和的喻义,在菜品数量上也讲究十、十六这样的“好事成双”意头。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诗云:“故园今夜里,应念未归人。”外出谋生的人总要争取年三十晚上前赶回家,一定吃上这顿热闹丰盛的晚饭。在刘晓峰看来,年夜饭不仅仅是一顿饭,它还是一个家族亲情的融汇,是一家人共同走过过去、迎接未来的仪式。

  送旧迎新其乐融融

  中国人吃年夜饭的历史悠久。据记载,家庭聚会庆祝新年的模式,在《诗经》时代就出现了,当时的人们聚集在公堂上饮酒祝寿,其乐融融。六朝时期,岁末时分,人们会举行分岁宴。《荆楚岁时记》记载,每逢年末,家家户户精心筹备丰盛的佳肴,欢聚一堂,畅饮畅谈,以迎接新年的到来。此后,唐宋元明清各代均沿袭此习俗,共度良宵,迎新送旧。

  萧放认为,年夜饭起源于中国人的家庭观念与时间意识,在年度循环的新旧交接点上,特别是生产水平低下、生活缺乏保障的上古时代,人们觉得新旧交替是一个不确定的时间,驱赶年兽的故事与拜年庆贺的传说都传递着古代年是关口的观念,要过关就得祭祀,就得聚合家人,老幼同堂,一起闯关,以共欢的方式显示家的温暖与力量。

  如现代人一样,古代中国人过年也有一些独特的“年菜”,其中有一种名为五辛盘的美食。《本草纲目》记载:“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取迎新之义,谓之五辛盘。”这是一个依旧活着的传统,直到今天我国很多地方过年仍有吃春盘的习俗。同当代人相比,古代人吃年夜饭更重视仪式感,比如古代年夜饭重视饮酒,以酒来祭祀天地祖先,助兴助欢,酒先献祭神灵,然后家人同喝。汉魏至唐宋时期,饮酒一般是从年龄小的开始,体现了古代家庭对幼辈的爱护。萧放认为,这种仪式感建立在传统的信仰与生命观念上,体现了自古以来中国人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与温暖。

  幸福中国喜气洋洋

  时光流转,岁月如歌,年夜饭也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中呈现出更现代化的形式。2018年,在参观国家博物馆“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中,习近平总书记驻足于一段名为《年夜饭的变迁》的视频。该片生动描绘了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人民年夜饭的演变:回顾20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资短缺,人们年夜饭吃得“一清二白”;进入80年代,肉类、蛋类等食品逐渐端上人们的年夜饭餐桌;90年代,海外食品进入国内市场,菜肴种类更加繁多;跨入21世纪,年夜饭的吃法花样更是不断翻新。“过去就是包个饺子,你看现在这菜,有鱼有虾,越来越精致!”习近平总书记的感慨,不仅是中国人年夜饭的变化,更是40年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

  如今,年夜饭市场火热,已成为新时尚。除了家庭烹饪之外,在餐馆预定年夜饭,在家中请厨师做饭等方式都成了热门选择,人们也更注重饭菜的特色风味。黄涛认为,这是因为我们的经济条件明显改善了,不再满足于过去比较单调的饮食。人们平时都吃得好了,自然饮食的口味也提高了。在李海峰看来,这些变化反映出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物质条件充裕的家庭把家务劳动外包了,减少家庭劳动,到大饭店来吃年夜饭;社会结构从过去的大家族变成了当今社会的小家庭,年轻人组成的小家庭有可能团聚在父母身边共同过团圆年,也有可能外出旅游或者停留在工作当地,这些都是年夜饭变化的原因。

  这些变化,改变的是年夜饭的形式和内容,不变的却是中国人对家庭、家教、家风的重视,对团聚、美味和幸福的追求。“忙碌了一年,一家人一起吃年夜饭,一起守岁,享受的是天伦之乐、生活之美。”习近平总书记的朴素话语触动着每个人内心最温馨的情愫。

  中国春节是全球最大的盛会。团聚最喜悦,团圆最幸福,团结最有力。除夕之夜,家人围坐,灯火相伴,共享美味,对于中国人而言,这就是最真挚纯朴的幸福。正是亿万张喜气洋洋的中国笑脸,共同绘就了美丽中国活力四射的时代风貌。

责任编辑:崔博涵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