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第五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坛”在湘潭大学举行,“湘潭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同期揭牌成立。来自全国相关领域的学者与会,深入研讨“两个结合”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两个结合”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等主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
从大历史观出发,可以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分为两个大的历史阶段。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院院长杨凤城认为,第一个历史阶段是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前。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第一个结合”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第二个历史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后。这个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点,是在“第一个结合”的基础上进行“第二个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他表示,“第二个结合”实际上是在中国共产党百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经验的基础上达到的一种新阶段、新境界,是又一次思想解放。
北京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王炳林表示,“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没有“第一个结合”就不可能有“第二个结合”,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夯实“第一个结合”的文化根基。从这个意义上讲,在不断推进“第二个结合”的过程中,要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胸怀天下有机结合起来。
在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金龙看来,作为方法论的“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方法,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法,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方法。作为情感表达的“两个结合”,深刻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国情的尊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敬畏以及对人民主体地位的推崇。作为形象建构的“两个结合”,鲜明展现了实事求是、守正创新、独立自主的政党形象建构,充满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开放包容的民族形象建构。
为理论强党提供丰富方法论
“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付诸实践以改变现实世界,就必须充分考虑实践环境的历史性和具体性。”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主任李佑新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逻辑进行了深入剖析。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是以改变资本主义现实世界为目的的;中国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也是为了改变现实,为了拯救中国。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辛向阳认为,“两个结合”是理论强党的重要途径。“两个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理论强党提供了丰富的方法论指导,使我们能够从世界观、方法论的高度来认识和推动理论创新的发展。“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再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既是理论创新的结晶,更是进一步推动理论创新的动力。
深刻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百年历史经验,概括提出“两个结合”,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认识发展的必然,也是党的指导思想理论创新的必然。《求是》杂志社原社长李捷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法宝在于“两个结合”,“两个结合”中马克思主义是“魂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根脉”,两者扎根于中华大地,为中华大地不断注入思想和文化养料。从中华文明前途命运、“根脉”与“魂脉”的有机结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等角度来看,提出“第二个结合”又是一次思想的大解放。南京师范大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中心主任王永贵表示,既要把握“两个结合”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更要把握好它的实践逻辑。要以“魂脉”和“根脉”的有机统一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面向未来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核心在于马克思主义这一“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根脉”的有机统一,这样才能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行稳致远。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