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既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人民群众感知公共服务质效和温度的“神经末梢”。9月15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办,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农村治理研究中心承办的“基层治理的理论与实践——基层治理高质量与长效化发展研讨会”在京举行。会议旨在通过基层治理理论界与实务界的对话研讨,为基层治理理论发展贡献新思考,为推进基层治理实践工作提供新方案。
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进入新时代,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领导核心地位更加突出。不少城市推进街道 “大工委”和社区“大党委”建设,构建区域化党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格局,如四川省、吉林省等省市陆续成立党委序列的城乡基层治理委员会,通过党建引领统筹各个部门,推进基层治理。上海、天津、北京、武汉等一些大城市,强化街道党组织统筹协调功能,确保街道集中精力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北京、天津等一些城市还开展党建引领的“街道(社区)吹哨、部门报到”工作,由党组织引领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居民群众共同参与城市管理和服务。不少城市推动党支部下沉,将支部建在网格、小区、物业项目、业委会,推动党群联动,共同解决治理难题。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何艳玲提出,党建工作本质上是通过党员能力和党组织能力建设,引领“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夯实党员的群众基础和党组织的社会基础,巩固党的政治基础。加强基层治理中的党组织建设,就要理解“党建引领”的高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温度,提升“人民算法”的精度,巩固党员的群众基础和党组织的社会基础,以党建精神联系发展实践,解决“卡脖子”问题,为乡村振兴、基层治理、项目建设等中心工作提供“红色引擎”;解决枢纽型问题,在不改变建制性党组织隶属关系的基础上,突破地域、层级、体制等界限建立联合党组织。
以人民为中心创新基层治理
人民群众是最广泛、最活跃的社会治理主体。基层治理创新的基本价值面向是回应民众需求、解决社会问题;基本思路是与地方性问题紧密结合,在兼顾适用性和有效性实践标准的基础上,以内生需求倒逼基层生产或学习新思维、新方法和新技术。
北京市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首都高端智库优势,建立基层治理研究基地,以区为单位开展基层治理示范工作,实施基层治理“领航计划”,探索建立社区治理责任规划师制度。北京市西城区金融街街道作为西城区党建引领物业两个试点街道之一,以“3+N”模式完善街道社区精细化治理闭环的方式,补齐闭环要素短板,努力打造街道、社区分层联动的基层治理格局。利用“3+N”模式和“吹哨报到”机制,多方同频共振,形成有效解决群众诉求热点、治理难点的自动响应机制,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
与会学者认为,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使每个社会细胞都健康活跃,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将和谐稳定创建在基层,就是要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走进群众,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切关心群众疾苦,准确了解群众的所忧所盼。
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可以有效回应社会主要矛盾转变,拓展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空间。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文宏提出,要从组织、制度、技术和价值层面解析问题,在确立规则的基础上通过情感治理拉近政府与群众的距离,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