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学术成果推进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中国社会科学》2022年度好文章评选侧记
2023年06月26日 09:3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6月26日第2677期 作者:本报记者 李晶 班晓悦 刘越

 

  仲夏时节,黍稷彧彧,《中国社会科学》一年来的学术硕果也迎来了“夏收”。6月21日,《中国社会科学》2022年度好文章颁奖典礼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编委会主任甄占民出席活动,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辑方军主持活动,《中国社会科学》2022年度好文章获奖文章作者、获奖文章责任编辑、终评委员会部分专家代表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相关职能部门及研究单位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有关人员齐聚一堂,共襄盛典。

  累累硕果彰显时代风貌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作用,深刻论述了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重大意义,深刻回答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方向性、原则性、根本性问题。7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呈现繁荣发展的创新局面。

  《中国社会科学》自1980年创刊至今,经过长期努力,已成为展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的标志性刊物,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理论学术发展态势的重要窗口。2月21日,甄占民在《中国社会科学》第六届编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指出,继续做好《中国社会科学》办刊工作,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和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重要论述,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学术导向和价值取向,坚持质量至上、珍惜品牌声誉、保持应有水准,不断提升思想引领力、学术创造力和社会影响力,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繁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2年度,《中国社会科学》围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贡献”“中国共产党100年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等11项跨学科重点选题共刊发124篇高水平理论文章。其中,《论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观》(吴忠民,2022年第7期),《动词存在论与创造者视域》(赵汀阳,2022年第8期),《新兴技术产业赶超中的政府作用:产业政策研究的新视角》(贺俊,2022年第11期),《论〈民法典〉实施中的思维转化——从单行法思维到法典化思维》(王利明,2022年第3期),《改革开放与中国社会学重建的话语叙事——以40位社会学人的生命历程为例》(周晓虹,2022年第12期),《知识观重建与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进路——以三大理论批判为例的分析》(秦亚青,2022年第9期),《六艺之变与中国古典学术的生成》(王秀臣,2022年第4期),《论所谓昭穆制》(朱凤瀚,2022年第1期)共8篇文章通过两轮科学、严谨、公平的筛选,正式获评“《中国社会科学》2022年度好文章”。颁奖典礼上,甄占民、方军以及终评委员会专家代表共同为获奖文章作者和责任编辑颁发了获奖证书。

  方军在介绍评选情况时表示,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高度重视、十分关心《中国社会科学》年度好文章评选活动。在院领导的指导下,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自2021年以来成功举办了两届《中国社会科学》年度好文章评选活动,评选过程和结果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反响。2023年,我们在总结以往评选活动的基础上,对评选办法进行优化和完善。通过修订,评选规则的科学性、严谨性更加突出,为更加公平、公正地遴选出《中国社会科学》年度好文章提供了制度保障。

  文章合为时而著。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吴忠民在获奖作者代表发言中表示,时代要求学者必须为之提供数量和难度超过以往的创新性成果,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我们要怀着高度的责任感、博大的胸襟格局以及科学的精神和理性的态度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贺俊及研究团队的获奖论文《新兴技术产业赶超中的政府作用:产业政策研究的新视角》是经过四年长期深度调研后的学术成果,呼应了当前学术界倡导经济学研究要面向真问题的取向。贺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经济学学者应通过深入调研将理论研究与现实重大问题最大程度地结合起来,阐释好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事实。

  遴选、刊发并宣传好文章,不仅能促进学科发展,更能为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作出贡献,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各学科编辑的辛勤耕耘、无私奉献。作为获奖文章责任编辑代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经济学社会学编辑部副主任李凌静在发言中谈道,编辑作为刊物与学界互动的“中间人”,时常需要直面互动环节普遍存在的几重张力,必须坚持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站在历史与时代的制高点上策划选题,做思想家、学问家和社会活动家“三位一体”的学术编辑,以编辑为志业,在研究中不断增长见识、在实践里不断丰富经验,培育出越来越多经得起实践、历史、人民检验的精品力作。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方军强调,现代意义上学术经典的产生,是众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作者、读者以及历史的检验,是十分重要的;作为媒介的刊物和编者,也是重要的。入选《中国社会科学》年度好文章的作品并非一定能够成为学术经典,但无论如何,评选活动本身就是朝向经典诞生的一种努力。评选工作难免有不足和缺憾之处,希望学术界同仁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帮助《中国社会科学》办得更好,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应有贡献。

  集思广益确保优中选优

  2023年3月初,《中国社会科学》2022年度“好文章”评选活动正式启动。《中国社会科学》(2023年第2、3期)、《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社会科学网及“中国学派”微信公众号刊登了评选公告;《中国社会科学》2022年总目亦在《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社会科学网及“中国学派”微信公众号上发布。此次文章遴选范围为2022年《中国社会科学》第1—12期刊发的全部文章,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国际问题研究、历史学及文学、新闻传播学10个学科。

  今年是《中国社会科学》第三次开展“好文章”评选活动,评选标准一以贯之:一是坚持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的高度统一;二是要有原创性的思想、理论和观点;三是问题和方法具有前沿性;四是要有厚重的学术分析。评选组织工作也沿用了上一年度评选办法,分为初选和终选两个阶段。在初选阶段,按照读者实名投票40%、同行专家投票40%、编辑部内部推荐20%的权重综合计算分数后,各学科排名前两位的文章进入终选阶段。在终选阶段,各学科入选的两篇文章经由3—4位该学科专家组成的学科评审组进一步讨论,并在全体专家讨论环节推荐一篇文章并阐明理由,最终由专家评审委员会全体专家投票确定获奖文章。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未推选出好文章的学科,该学科2022年度“好文章”空缺。

  截至2023年5月10日24时,初选阶段顺利完成。

  收回读者投票83471票,“视角新颖”“紧贴现实”“学术创新”是读者回信中的高频词。

  收回155份同行专家的评审材料,专家们的评语鞭辟入里、字字珠玑:

  “这是一篇立意高远、政治意识自觉并有丰富学术理论内涵的专题论文,从基本价值取向、物质基础维度、经济全球化维度、底线思维等多重维度对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观展开了论述,显示出较高的理论思辨与分析能力,但同时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感,不少细节都体现着实证研究的功夫。”

  “当代中国学界强调‘让哲学讲汉语’,它不仅意味着在语词层面让哲学说中国话,更意味着实现汉语的文字构成物与概念批判的对接,因而它与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化’应该是一体两面的事情,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这篇论文所体现的学术导向和价值取向值得高度肯定。”

  学术乃天下之公器,人皆不可得而私之。“虽然外审专家们来自不同的二级学科,但整个评选活动体现了专家们对学术的敬畏心、对职业的使命感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哲学编辑部副主任莫斌认为,外审专家的意见为编辑部内部评选提供了重要参考。

  “编辑部内部评选主要分为集体讨论、个人打分、部门汇总三个步骤。”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文学编辑部主任张跣介绍道,讨论中各位编辑着重考察文章的创新性以及对三大体系建设的贡献,直抒胸臆,气氛热烈。

  在各位编辑眼中,什么样的文章才算好文章?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史学编辑部主任晁天义表示,《中国社会科学》推选出的历史学年度好文章,除了符合好文章的一般标准之外,还应生动体现新时代中国史学的特色、风格和气派,反映新时代十年中国史学取得的重要成绩,同时要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检验,具备与国际学术界展开平等、有尊严对话的水平。

  “其实,编辑部推荐只占20%权重,对于整个评选活动而言,更重要的是读者和专家的意见,编辑推荐只是准确地反映了学界对于好文章的普遍看法。”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法学新闻传播学编辑部主任李树民表示,把政治话语转化为学术话语,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搭设桥梁,从而服务国家和人民,一直是《中国社会科学》所追求的目标。作为编辑,必须坚守政治站位高、学术造诣深的标准进行选拔,在此基础上,特别要注重文章的创新性、时代感和实践意义,确保选出的文章能真实反映当代学科发展的最优秀成果。同时,“好文章”评选工作也是检验杂志社编辑系统工程质量的试金石,完成一年的编辑工作再回头看,举办“好文章”评选活动,对推进杂志社编辑工作高质量发展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通过汇总读者投票、同行专家投票和编辑部推荐结果,并对投票结果进行加权计分,共产生18篇终选文章,涵盖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国际问题研究、文学和历史学9个学科,新闻传播学没有文章入选。

  本届专家评审委员会共29人,由《中国社会科学》编委会委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外专家(每学科1人)组成。专家评审委员会在小组讨论阶段分为9个学科组,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组3人,哲学组3人,经济学组4人,法学组3人,社会学组3人,政治学(公共管理)组3人,国际问题研究组3人,文学、新闻传播学组4人,历史学组3人。

  在分组讨论环节,各评议组的评审过程始终牢牢把握引领学科发展、引领“三大体系”建设这一学术实践导向,聚焦文章内容的理论性、学术性和创新性,力求推选出最能代表中国本土实践、最能体现中国理论创新的龙章秀骨之作。

  评审专家们对一篇篇学术佳作赞誉有加。“我认为秦亚青这篇文章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同时还有着鲜明的跨学科研究导向。”在国际问题研究组的讨论现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兴奋地表示。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边疆研究所所长邢广程深表赞同。他认为,秦亚青的《知识观重建与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进路——以三大理论批判为例的分析》一文,聚焦于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前沿,反映出作者对该领域问题的深刻思考。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李义虎谈道,好文章评选标准非常强调原创性,该文的学理建构就凸显了极强的原创性。从学科发展的角度而言,不仅有助于引导国际问题研究学科的发展和建设,同时能带动当前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引领作用。

  “认真和高效是我最大的感受。”首次担任“好文章”终评会评委的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院长雷磊在谈及终评过程时表示,通过科学严格的初选,只有两篇文章需要终评专家评审,大大提高了效率,并且保证终评时能很好地聚焦。今年终评会上虽然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科没有入选的文章,但组内几位专家从各个方面进行了充分考量和汇报,这种认真负责的态度令雷磊赞佩不已。

  理论创新推动学术繁荣

  创新是学术发展的生命力,“好文章”评选活动也在坚持“质量为本、精品为要”的办刊理念基础上,不断寻求新的突破。连续担任三届“好文章”评委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跃进表示,今年的评选相较往年有三个特点:一是学术性,对专家的意见尤为重视;二是当下性,入选文章皆是“立时代之潮头,发思想之先声”;三是理论性,各个学科的评选都具有鲜明的理论建构倾向,是对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构的一次有益探索。

  终评会评委们纷纷认为,“好文章”评选活动为学术界理论创新树起了标杆。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胡正荣看来,这种标杆作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选题的价值性,“好文章”选题在纵观古今的前提下,为新时代推动“三大体系”建设瞄准了学科定位;二是研究的规范性,入选文章在研究方法和写作上都为业界树立了高质量高标准的楷模;三是思想的原创性,入选文章作者既能看到现有问题也能找准创新路径,为学界如何处理“破”与“立”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夏春涛表示,好的文章不仅要紧跟学术前沿、占领学术高地、推进学术创新,还贵在倡立好的学风和文风。“好文章”评选活动为新时代研究什么学问、怎样做好学问提供了思路,其学术评价的风向标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王春光认为,《中国社会科学》在学术界的影响力和重要地位赋予了其引领学术范式革命的能力和责任,期盼杂志社同仁不断强化引领意识,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建构提供稳固的生产和发表平台,同时挖掘和引领有活力的学术话语。

  终评会评委一致表示,在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过程中,学术期刊作为中国理论与中国实践的载体,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复旦大学复旦学院教授吴晓明谈道,未来的重要课题都将在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轨道上积极展开,学术期刊要能够吸收优秀外来理论,同时也要能和中国的现实、中国的问题和中国的经验很好地结合起来。刘跃进提出,学术期刊建设首先要有前沿性,充分发挥期刊编委以及学术同行的智慧,针对当前最重要的理论、实践及学术问题确定期刊选题,做好统筹规划;同时要坚守学术性,避免过度追求前沿走向极端;此外,还应关注思想性,让刊发的每一篇学术论文都能绽放学术魅力,提供思想启迪。

  “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最主要的在于学者能否提出一些兼具普遍性与中国特色的概念和范畴,从而赢得国际影响力。”雷磊认为,提炼原创性概念和范畴是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的立足点。加强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一定要加强对原创性概念范畴的提炼,从学科本身的发展角度切入,做好历史主义、比较主义和深层逻辑的概念分析。“在这一点上,我认为《中国社会科学》做得很好。尤其从2021年开始,其栏目划分方式调整为按照重大选题进行跨学科组稿,是非常具有引导性的。其中有一个栏目是‘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知识体系’,重点关注自主知识体系建设,非常具有战略眼光,相信会在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当前媒体融合深度发展进程中,以《中国社会科学》为代表的学术期刊要如何进一步实现高质量发展?终评会评委们纷纷建言献策。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教授李稻葵建议,学术期刊在社会层面做更多宣传,从而吸引更多人对学术的关注和参与,促进学科发展;同时要更加重视国际同行的接受与认可,通过专业翻译、诠释等方式将优秀的中国学术成果展示在世界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李路路提出,学术期刊发展应更好地利用数字化时代的各类媒介平台,建立电子学术刊物以及包含电子刊物在内的更丰富多元的学术评价体系。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韩震认为,学术期刊在融媒体时代应发挥更多的媒介作用,进一步引领学术发展的方向,为学界发挥创造性思维提供新的动力。

  学术志业奉献家国,智慧传承开拓未来。创刊43年来,《中国社会科学》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心系国之大者,着力展示重大基础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优秀成果,倾力呈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气象。一年一度的“《中国社会科学》好文章”评选已成为学术中国的标志性活动,广受学界关注。在颁奖典礼现场,专家学者们纷纷表示,“好文章”评选活动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学术导向和价值取向,在关注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同时,尤其注重理论创新,特别是在某学科、某领域取得的原创性、根本性进展。这既是扎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重要论述的积极举措,也是有力提升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成果传播力的重要方式,引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立时代潮头,领风气之先”,与时代发展同向,与学术创新共进,更好地开拓中国学术未来的新视野。

  勇立潮头敢为先,奋楫扬帆谋新篇。新时代十年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重大进步,创造了丰富的中国经验,中国走向世界的步伐愈加坚实。展望未来,《中国社会科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繁荣中国学术、发展中国理论、传播中国思想”,以回应并解决新时代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出发点,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和智力支持,致力于建设学术强国,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激发更大的学术创造力和传播力而不懈努力。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