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孙美娟)第四届中国“一带一路”博士论坛近日在北京召开。与会学者围绕“后疫情时代的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这一核心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近年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整合校内外多语种资源和力量,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校长计金标表示,疫情没有阻挡“一带一路”合作的势头,反而彰显了“一带一路”合作具有的强大韧性与活力,国际社会也普遍就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达成共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将继续肩负中外人文交流使命,以服务国家和首都发展为己任,遵循“融中外、兼知行”的理念,致力于培养兼备家国情怀和国际化视野的多语种复合人才。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主任、“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秘书长金鑫提出,虽然新冠肺炎疫情对“一带一路”建设带来了一些影响,但是“一带一路”总体建设所获得的成果仍然丰硕,如中欧班列成为生命通道、南亚通道不断拓展、因疫情孵化出无人经济模式和新业态等。他建议,青年学者可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如何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如何以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为着力点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深入合作,如何加强“一带一路”建设案例研究和面向国际社会讲好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故事等方面,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
共建“一带一路”为世界各国发展提供新机遇。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吕薇洲认为,共建“一带一路”不仅为中国开放发展开辟了新天地,而且为世界各国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为各国互利共赢、共同繁荣提供了重要平台。尤其是2020年以来,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流行、世界经济陷入低迷的情况下,“一带一路”作为中国内外循环的连接点,有效地联通了中国与世界。通过中欧班列、丝路海运,确保了全球供应链畅通;通过健康丝绸之路分享抗疫经验、提供抗疫物资,向国际社会提供力所能及的抗疫援助;通过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不降反增的投资,为其战胜疫情、恢复发展经济提供强大助力。中国充分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风范和责任担当,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梁昊光谈到,疫情之后国际资本市场进入避险模式,中国凭借金融资本和实体经济较强的韧性,已逐渐成为国际资本市场的避风港。中国应加强统筹管理,进一步保障、夯实实体经济。
论坛由“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共同主办。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