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SF作家俱乐部编的小说集《后疫情时期的SF》 资料图片
近年来,以“异常论文”为代表的新语言表达方式,以“后疫情时代”为代表的新题材和以“SF(Science Fiction)思考”为代表的新思维范式,成为日本科幻小说的“三新”特色。“异常论文”系列小说将科幻元素与学术论文相结合,营造了小说语言的新奇感与创作形式的“异常”感;以“后疫情时代”为题材的科幻小说,用奇幻的构思揭示了人类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生存危机;“SF思考”则借助科幻小说的想象力,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影响了商业领域以及社会的各个层面。
随着作者和读者思维方式的转变,科幻小说正用不同的方式,呈现出刘慈欣所言“用想象延展人生”的本质。
异常论文:基于现实的未来思辨
2021年以来,“异常论文”这一话题席卷日本科幻界。作为一种虚构的体裁,“异常论文”指以学术论文的表述方式创作的科幻小说,是基于现实的未来畅想和思辨方式。这一概念源自樋口恭介编著的小说集《异常论文》。该书收录的小说均以对现实事物的考证为开端,结局却走向了充满想象力的科幻事件。
円城塔的《关于利用决定论的自由意志改变攻击》,用现代数学论文的语言描述了在宇宙一隅人类和某种神秘智慧体之间的种族战争。作品解说了战场发生的各类神秘事件,以及该神秘智慧体拥有的攻击方式(该方式基于“利用决定论的自由意志改变攻击”这一原理),并用数学公式和图表报告了这一物种超越人类智慧的情况。艰深繁杂的数学公式和图表给作品本身增加了矛盾感与“异常”感,而最后公式的“解”则揭示了隐藏在“异常”中的普遍性规律。酉岛传法的《四海文书注解抄》则是关于《四海文书》这一贴满离奇报道剪贴簿的注解。神秘人围绕《四海文书》中的谜团进行调查采访,将其整理成注解,并在注解的内部再加上注解,从而构成零碎复杂且语义不明的文本。该作品虽结构零散复杂,但颇具威廉·柏洛茲(W. S. Burroughs,1914—1997)、唐纳德·巴塞尔姆(Donald Barthelme,1931—1989)和约翰·巴思(John Barth)的风格,离奇事件中隐藏的秘密、主人公被附身的恐怖经历、诡异惊悚的注解内容、不可思议的文字等充斥“异常”感的内容,皆体现了作品别具一格的恐怖科幻主题。
松崎有理的《清洁与清洁工具的人类史》,以论文的形式讲述了从遥远的过去到更遥远的未来,清洁对人类的意义以及清洁工具的发展历程。作品不仅论述了从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江户时代的日本、19世纪的法国,到20世纪吸尘器的发明、21世纪扫地机器人的发明这一历史长河中人类清洁思想的转变与清洁工具的发展历史,还虚构了未来清洁工具的变化以及清洁对未来世界的改变。22世纪,微型黑洞吸尘器将用于清理地球轨道上的太空垃圾;23世纪,萨迪·卡诺(N. L. Sadi Carnot,1796—1832)在19世纪关于宇宙因无序加剧而终结的研究再次被发掘。当人类生产了足够多的微型黑洞吸尘器后,人类就会再次变得懒惰而对这种吸尘器过度使用,从而导致黑洞互相吞噬,最终只剩下一个超大质量黑洞逐渐蒸发,其后果便是宇宙永远重复着“诞生—无序加剧—终结”的循环过程。
在“异常论文”中,作家们试图重读现实、分裂现实、重构现实,虚构与现实相互撕裂,矛盾从内部被打破,最终传达“万物皆死,万物皆生”的哲学思辨。有人说,过度解读会肢解这个世界,“异常论文”便是以过度解读的形式形成另一种虚拟现实和另一种语言框架,甚至另一种生死。正如日本政府宣称“核电站绝对安全”一样,现实被塑造成神话,而神话一旦破灭,则裂变为另一种现实。
后疫情时代:生命与生存的哲思
■樋口恭介编著的小说集《异常论文》 资料图片
新冠肺炎疫情作为人类历史上的全球性重大事件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时至今日未见结束的迹象,其病毒仍以各种变体席卷全球。人类将如何应对这场灾难,人类生活方式和生命意识将因此如何改变,是同样受疫情影响的日本科幻作家试图探讨的课题。
在以往疫病主题的科幻作品中,疫病往往意味着全人类灭亡的危机,而在后疫情时代,科幻作品描写的是新冠肺炎疫情给日本社会带来的极端封闭心理、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歧视心理、对死亡的焦虑与恐惧等一系列心理问题,以及疫情带来的死亡人数增加与越来越严重的少子化叠加所产生的社会存续担忧。小川哲的《黄金书物》聚焦疫情下“出国困难”这一现实问题,以“封闭的世界”为主题,描述了一位从德国非法走私神秘古籍到日本的女性,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无法继续靠走私维持生计而陷入困境的故事。充满推理色彩的《黄金书物》描写了因疫情而出行受限、生活艰难的困境以及由此引起的压抑、闭塞心理。菅浩江的《砂场》同样表现了疫情带来的闭塞感和苦涩感,同时以大胆的想象力探寻疫情的解决对策。小说在一场父母们关于育儿的闲聊中展开。在远未来,多次经历疫病后的人类形成了极度害怕细菌病毒、无时无刻想保持洁净的心态,并对清洁方式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尝试。在那里,人们或是接种大量不同种类的疫苗,或是拒绝接种疫苗,即便是被蔑视为“覆盖物”的异类,也要用一种“膜”武装全身。在后疫情时代的抗疫中,对病毒的极度恐惧和“洁癖”引发了一场另类的“战争”。作品中因疫情造成的扭曲的价值观和偏见似是对现实疫情社会的极大讽刺,同时,作品对于生命总是与环境相对立的问题也进行了深思。
高山羽根子《透明街道的游戏》描绘了疫情期间在无人的街道上进行的真人秀的故事。疫情蔓延,封锁日常化,外面的世界渺无人烟。参加真人秀的人,在几乎无人的街道上按照给定的题目拍摄照片,然后由观众打分。人烟稀少的街道与车水马龙的街道在同一空间却有着不同的风景和意义。是人类的存在使城市成为城市,而疫情下,无人的城市何以为城市?街道、城市、人类的未来该何去何从成为作品探讨的深层次主题。
长谷敏司的《我爱的戴安娜》讲述的是远未来人格数据化时代的家庭故事。作品中,人类将自己的人格数据上传至网络,只有富人才能进入在地球自转速度基础上加速100倍的最高速度区间,并由体感速度显示区间内存在的贫富差距。在此世界里,普通传染病已无足轻重,取而代之的是从宇宙飞来的、附着在量子计算机上的数据病毒的蔓延。数据化的人类,只有阻断信息交换,或者介入降低感染概率的交流过滤器,方能进行基本交流。主人公伊万、莎莉以及女儿戴安娜便是由数据人格构成的家庭,故事以戴安娜企图反抗父母和社会为主线,将远未来、数据人格的设定与病毒感染联系在一起,从而映现疫情引发的社会变化和代际更迭问题。作品还通过对疫情下共同犯罪事件和数据世界情境的描绘,进行了一场关于无限度的人格复制的思考实验,同时也呈现出因疫情被剥夺机会的年轻人的负面情绪与积极力量。
限制行动、戴口罩常态化、惧怕接触、无人的城市街道、数据化后的世界……科幻作家对后疫情时代的想象并非预言,而是以种种奇思妙想为我们勾勒出后疫情时代的日常场景以及更多未来的不确定性。
SF思考:科幻小说式的思维范式
从科幻小说创作中预测未来社会构造的“SF思考”影响了日本乃至全球各领域。在全球变暖、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右倾主义抬头等现实面前,国家、地方政府、企业和个人试图以新的思维方式寻求未来发展方向。这种意欲挣脱现实社会桎梏、转换思维方式、畅想未来社会的时代背景催生了“SF思考”。这种科幻小说式的思考方式鼓励人们不拘泥于固有价值观,从多元视点探索企业和社会组织所描绘的未来图景,近年来在以商业领域为重点的社会各领域广受重视。
2021年,3部以“SF思考”为主题的书籍陆续出版,在学界引起轰动。藤本敦也、宫本道人、关根秀真合著的《SF思考:思考商业和自身未来的技能》虽是面向商务人士的训练建议,但其内容揭示了“SF思考”的深刻意义。首先,为了更好地面对突发性问题,需打破“商业目标是从‘现状’出发,发现问题并挑战它、解决它”的一般性认识,将视线着眼于“未来的课题”。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自新冠病毒肆虐以来,社会发生重大变革,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产生巨变,而这在当时是无法从“现状”考虑到的“意外”事件,而描写酷似新冠肺炎疫情的科幻小说却不胜枚举,如阿西莫夫的《赤裸的太阳》、小松左京的《复活之日》等,这种“意料之外的未来”的设定本身就是很多科幻小说的基础构思。对此,作者提出,可以从科幻小说出发,想象这些“意料之外的未来”中存在的课题,并思考“未来预测的三个阶段”,即“想象意料之外的未来社会”“想象存在的问题”“想象解决方法”。其次,该作品强调,我们从科幻小说中得到的不是“被预测到的未来”,而是“可能性”。走在科技创新前沿的创新者在“虚构的未来”和“现在”之间的差距中看到了潜力,并为尝试填补这一差距进行创新,这就是“SF思考”的本质所在。
“SF思考”是一种从“未来用户”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所以只有在思考未来10年或更遥远的未来社会时才能显示出其真正的价值。樋口恭介在《未来不是预测的,而是创造的》中,强调以科幻小说为原型对未来进行可视化设计,并利用其产生的驱动力来推动业务发展。樋口恭介以商业书籍的“异常论文”模式,说明科幻小说的创作模式以及对科幻小说中“未来”的阐释。作品中的“未来”并不简单地意味着从“现在”往后的时间,而是一个从“现在”延伸并呈现出与“现在”不同的世界。用科幻小说的思维方式参与这个未来,不仅仅是一个商业故事,还是一个属于人类生活基本层面的故事。作者认为,如果未来不可预测但可创造,那么我们就不应该只是接受现状,不应该只是理所当然地认为当前问题是不可避免的,而应该培养我们的想象力,并创造一个发挥我们想象力的未来。宫本道人、难波优辉、大泽博隆合著的《SF原型设计:由SF小说诞生的创新新战略》是关于“SF思考”的前沿调查。作品在采访企业家、作家、编辑、艺术家、研究人员和以其他身份实践“SF思考”的人员的基础上,总结了“SF思考”的现有研究和实践结果,并以虚构和非虚构作品为例对其进行了具体介绍。由此可见,SF思考是在真实的科学和技术基础上创造的,它并非科幻小说的原型,也并非不可能实现的幻想,而是从科幻小说出发在各个领域绘制未来蓝图的有效尝试。
日本科幻文学将逻辑思维、科学元素与人文思考相结合,以超越性的想象憧憬、描绘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在这种科幻想象中,人们既能从不可能实现的乌托邦中获得启示,又能在可能到达的未来中寻找人类当前的历史定位。
(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