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交流丰富和充实中俄合作关系
2019年12月12日 08:2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12月12日1835期 作者:杨雷

  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世界范围内引发强烈反响。在世界各国间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有助于削减文化冲突的隐患和风险,推进文明的交流互鉴。从地缘关系看,欧亚命运共同体理所当然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2016年6月,中俄两国领导人提出合作共建欧亚全面伙伴关系,标志着欧亚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已经在征程上了。近年来,中俄无论在政治关系还是经济关系上均取得了显著进展,然而在文化关系上却显得有些滞后,形成了双边关系中的短板。我们必须承认,文化关系是一个长期的、宏观的概念,它不像两国的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那样,能够在密集政策出台的影响下在短期内发生巨大的变化。文化关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缓慢过程,它往往需要经历数十年乃至上百年后才可能产生明显的变化。正是由于具有的长期性和稳定性,文化关系对两国关系的影响是基础性、根本性和全局性的。中俄两国如果要发展长期性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就必须通过深化文化关系促进民心相通。

  在中俄两国建交70周年之际,思考中俄文化关系的深刻内涵,探索两国文化融合的理性道路,为中俄两国关系的世代友好奠定强大的文化根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国家之间的了解在双方对彼此政治关系定位不同的基础上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如果两国将彼此视为威胁、对手和敌人的话,那么它们的相互了解越深,对彼此的防范和敌视态度有可能越强,这不利于双方政治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但是一般来说,在经济关系上深入了解对方总是有利于两国之间扩大经济合作关系、互补短长。如果双方将彼此视为战略伙伴、国家安全的朋友,共建国际秩序的依靠,那么两国之间的了解越深,则越有利于双方政治关系的提升,越有利于双方在国际问题上相互支持,在经济领域进一步加强合作,乃至共同推动区域一体化的进程。对于彼此视为主要战略协作伙伴的中俄两国来说,加强双方间的人文交流对两国都是有益的选择。它所产生的正面促进作用远远超过相互了解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中俄人文交流势头良好

  中俄人文交流在两国政府的主导和努力下近年来出现了较好的发展势头,双方通过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组织的一系列活动,扩大了教育、文化交流的范围和深度。这不仅改变了双方国家在对方国民心目中的形象,还在一定程度上配合了两国在政治、经济和其他领域的合作。相关民调显示,两国政府在对方国家民众心目中的形象取得了明显改善,民众相互间的友好感也大幅提升。这也是人文交流所要达到的根本目标。从理论上来说,人文交流的目标就是要在对方国家及其民众中树立起本国的正面、积极、文明的形象。这种良好的国家形象一旦树立起来,就会对国家间关系的发展产生促进作用。因为人文交流所追求的是一种观念性认同,这种认同无须外力强制和利益驱动。

  虽然目前看来中俄人文交流取得的成果与民心相通这一目标还有很大的距离,但它已经对双边关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共同的思想产生共同的行动,在人文交流取得进展的基础上,中俄两国在其他领域的合作获得了更大的动力。由于共同的理念有所扩大,中俄两国的合作活动内生出更大的发展动力,这有助于两国关系向更高的层级提升。中国和俄罗斯在签署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的协议后,又确定将“一带一路”倡议与大欧亚伙伴关系倡议对接,共推欧亚地区合作,这为双边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俄关系的发展也将造福其他国家。中俄两国借助上海合作组织、“一带一路”倡议与欧亚经济联盟的对接机制、亚信会议等国际组织和国际机制推进欧亚区域合作的进程,最终目标是在经济一体化的基础上形成欧亚命运共同体,而欧亚命运共同体势必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组成内容,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第一阶段和建设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质是不同文明共存与融合的共同体。中俄关系若能依靠人文交流在民心相通上取得突破,总结出有效的实施办法,并形成经验,加以推广,则必将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双方探索融合之路

  看待任何事物,我们都需要一分为二,对于中俄人文交流也需要从另外一面来考察。中俄两国文化差异较大,这很容易在两国民众的心理上造成陌生与隔阂的感情。源于利益的不同,相互了解不足以及缺乏宽容的、友好的立场,加上媒体舆论的扩散,这种差异容易被放大,从而加剧双方之间的分歧。这是我们竭力要避免的。对于中俄民众间的人文交流活动,两国政府需要发挥引导作用,努力为各方面人文交流保驾护航。

  为克服中俄人文交流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两国官方必须引导双方民众看待对方的立场。两国官方机构和主流媒体需要及时引导普通民众的思路,用理性克服感性,在相互认知过程中有一个好的心态和预期,从善意的角度接受和思考对方的文化和言行。在中俄两国民众明确将对方视为朋友、伙伴的思想基础上,双方间深入的了解才不会走向歧路。在这方面,中俄战略协作机制要发挥应有的作用。两国政府的相关部门需要密切沟通、精心协作,制定出统一的目标愿景和行动规划。从目标愿景来看,中俄人文交流的目的是实现文化精神上的相得益彰,通过深层次的文化交流互鉴,不断增进文化共识,祛除狭隘的文化傲慢与偏见,促成双方共生并存、共同发展的文化图景,为构建中俄命运共同体奠定条件。在行动规划中,要寻找相互间文化融合的方向,限制文化冲突的可能,部署相应的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阶段性行动方案。在承认两国文化根脉不同、差异较大的前提下,两国要努力寻找、扩大和发展双方之间的文化公约数。

  深化中俄人文交流

  中俄文化关系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长期遭受西方国家的排斥和打压的中国对遭受西方敌视、制裁的俄罗斯有一种同情和支持的情感。在参与全球治理的过程中,中国深刻认识到需要团结像俄罗斯这样的国家,以改变现行的不公平国际规则。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够有效维护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抵抗西方和平演变和遏制竞争的政策。俄罗斯虽然将欧洲视为自己的文明归宿,但是始终不被欧洲所接纳,在政治和文化上遭受排斥,在安全上遭受挤压,这促使俄罗斯强化了挑战欧洲的倾向。东方文化曾经是俄罗斯的历史之源,现在西方对于俄罗斯的敌视和封锁推动它在东方寻找自己的归宿。从大欧洲向大欧亚的转向深刻揭示了俄罗斯痛定思痛之后的选择。在历史上,俄罗斯每次在西方遭遇挫折后,总是转向东方以求得到补偿。俄罗斯对于东方寄予期望,而东方也必将为俄罗斯创造历史性的机遇。

  70年的人文交流在中俄文化关系史上留下很深的印迹,也将影响两国关系的未来。在中俄两国政治、经济相互依赖明显加强的进程中,双方的人文交流面临前所未有的重要机遇。在中俄两国政府的保驾护航之下,中俄人文交流将克服文化差异的障碍,走上文化融合的进程。中俄两国不同文化相互融合的经验必将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欧亚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宝贵的经验,催生一种全面融汇欧亚大陆文化内涵的共同体并加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

  (作者系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