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艳:经贸合作推动中欧关系行稳致远
2018年12月13日 09: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12月13日第1595期 作者:孙艳

  中欧经贸关系是中欧关系的“压舱石”。长期以来,欧盟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技术来源地和重要外资来源地,中国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与欧洲国家的经贸和技术合作伴随我国改革开放的全过程,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同时,欧洲国家因为较早抓住我国开放机遇和进入中国市场,受益颇多。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和2010年欧债危机爆发,中国靠自身强大实力成为抵御危机的中坚力量,通过购买欧债、扩大经贸合作等方式支持和帮助欧洲国家走出危机困境,中欧合作更加紧密。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中国对欧盟出口年均增长1.8%,欧盟对华出口年均增长5.8%,双方企业和人民都从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

  近年来,全球经济复苏缓慢、世界贸易增长较为低迷,中美、美欧经贸关系均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我们应在重视欧方关切的同时,抓住各种契机,就市场开放问题、中欧贸易不平衡问题、技术竞争与合作问题等积极主动做欧方工作,继续发挥经贸在推动中欧关系行稳致远中的作用。

  国际形势变化引发新问题

  近几年来,中欧经贸关系遇到一些新问题,甚至对相互认知产生影响,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全球经济大环境不容乐观。2018年是国际金融危机10周年。金融危机造成的冲击余波仍在,产生危机的隐患远未完全根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呼吁的结构性改革和加快创新没有到位,加上世界贸易连续6年低迷后仍难以恢复到危机前的较快增长势头。虽然世界经济进入整体复苏阶段,但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中欧贸易增长有可能受到影响。

  其次,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深刻演变。美国政府奉行“美国优先”政策,给既有的大国关系、国际秩序及全球治理体系带来巨大冲击,美欧盟友关系遭遇波折,一些地区热点和地缘政治冲突可能加剧,经济全球化进程和国际多边贸易体制受到挑战,欧洲国家不安全感上升。

  再次,欧洲面临严峻复杂的内外挑战。近年来,欧洲受到英国脱欧、难民和移民问题、恐怖主义、民粹主义及独立势力抬头等多重挑战,各国政府内外政策都面临巨大压力。法国和德国对推进欧洲一体化和加强欧盟建设达成共识,但囿于各种因素进展缓慢。欧洲难以形成统一声音和强大力量对外发挥影响。

  最后,中欧之间发展水平对比发生变化。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双方关系是分水岭。从中欧关系格局看,危机之前,欧洲占主导和优势地位;现在,中国与欧洲差距明显缩小,逐步呈平起平坐态势。从经贸合作看,危机之前,欧洲在产业链中总体处于领先态势,我国处在中低端;现在,中国追赶很快,在一些领域接近欧洲先进技术水平,中国的后发优势、市场优势明显,欧洲国家对未来中欧竞争产生焦虑感。

  进一步加强开放与合作

  中欧合作是优势互补的必然结果,来自欧洲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为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助力,同时中国日益增长的对欧投资、性价比高的装备、成熟的工程建设经验以及需求和消费加快升级的庞大市场,也必将给欧洲国家带来持久发展机遇。

  现在有的欧洲国家抱怨,所谓“欧洲对中国敞开大门,而中国对欧洲却设立很多门槛”,要求中方不能“单向开放”,而应该“对等开放”。实际情况是,中国始终欢迎欧洲企业来华投资,但因中欧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产业结构各异,对外开放的重点和节奏会有不同,这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不能简单追求一对一对等开放。2018年上半年以来,中国政府出台改善外资营商环境、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扩大出口等具体措施,还大幅降低汽车及零部件、部分民生消费品的进口关税。

  着眼未来,中国主张中欧应进一步扩大双向开放。中国为欧洲企业来华投资提供了各种有利条件和环境,欢迎欧洲企业继续把中国市场作为投资首选地,挖掘高端制造业、服务业潜力。同时,也要求欧盟及成员国在安全审查、金融监管等方面公平对待,为中国企业赴欧投资兴业创造开放和稳定的政策环境。中方愿与欧方一道努力,以“一带一路”建设与欧洲投资计划对接为契机,带动沿线地区国家在经贸、投资、科教、人文等领域开展合作。

  在中欧贸易不平衡的问题上,贸易顺差和逆差不是绝对的。中欧贸易不平衡是由各自发展阶段、比较优势和贸易结构等多种因素决定的。贸易顺差和逆差不是绝对的,也不都是坏事。中国对欧盟整体有顺差,对德国、瑞士、奥地利等国则是逆差;中国对欧盟货物贸易是顺差,但服务贸易则是逆差。而且,从全球供应链和价值链视角看,单纯以原产地原则统计贸易数据,并不能真实反映中欧贸易关系状况。例如,中国很多出口是加工贸易,利润主要是跨国公司拿大头,中国企业只赚取一些工本费。

  从技术竞争与合作层面来看,中欧合作面远大于竞争面。近几年,不少欧洲企业担心,中国从它们那里学到先进技术而成为它们的强劲竞争对手。合作与竞争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有时候适度竞争反而能更好地激发创造创新潜力。尽管中国在技术研发和新产业发展上追赶很快,但总体上仍将长期处于产业链的中端,中欧互补性仍将长期存在,中国还有很多方面要向欧洲学习。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日新月异的今天,技术进步不是闭门造车的产物,而是集思广益、取长补短的结果。中欧加强科技合作不是你失我得的“零和游戏”,而是智慧碰撞、成果共享的有效途径。中国将严格保护知识产权,绝不搞强制性技术转让,这也是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中国正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新产业和新动能,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致力于打造支持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和制度环境。

  当前,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中欧双方应放宽心态,抓住机遇,携手合作,共同打造有利于双方发展和引领世界潮流的新的合作增长点。一是加强创新领域合作,如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新能源、生态环保、智慧城市等;二是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非洲、中东欧及拉美等地区开展三方或多方合作,实现多赢共赢;三是要求欧方放宽对华高科技产品出口,提升高技术产品在双边贸易中的比重。

  提升国家实力是根本

  当前大国竞争比较激烈,二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将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面对这一新形势,中国商务部发布了《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白皮书》,介绍中国入世以来认真履约情况及对世界贸易的贡献,呼吁国际社会共同维护经济全球化和多边贸易体制。在这一点上,中国与欧盟有共同利益,因此,也要共同发声捍卫经济全球化和多边贸易体制,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共同推动建设开放合作、互利共赢、和平稳定的世界。

  在做好公共外交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认识到,当前我国面临的挑战不只是贸易等领域技术层面的较量,更是战略博弈。要想最终致胜,不仅靠外交及策略层面的智慧,归根结底还要靠国家实力,而决定国家实力的关键在改革开放。在当前国际局势中,谁能迅速完成自身改革调整,谁就能具备主动性和主导权。对中国而言,对内要加快落实新发展理念,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提高国家治理现代化能力和水平;对外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按照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打造全球伙伴关系网络。这样我们就能在新一轮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并不断积蓄实力稳步向前。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