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雅静 段丹洁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是新闻人的开篇导语,也是贯穿新闻工作和新闻教育的根脉主线。8月28日,由中央民族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主办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践教学:对话与反思”学术论坛在京举行。如何进一步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经典论著和经典新闻作品相结合、把专业教育与课程思政相结合、把课堂教学与社会调研相结合、把学界与业界相结合是与会专家学者热议的话题。
“案例教学”让课堂更有温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新闻舆论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就新闻舆论工作的重大意义、职责使命、方针原则、创新发展等作出深刻阐述,为开展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新闻舆论观,闪耀着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思想光辉和时代光芒,是新形势下新闻舆论工作理念与经验的系统总结和集中呈现。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实践教学不断探索和发展,让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学既有理论厚度,也有现实温度。学界和业界先后推出的《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报道经典案例评析》第一、二辑,以实践案例+理论剖析+采写手记等方式,让重大新闻报道和优秀新闻作品走进课堂。持续开展的“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让优秀的新闻工作者现身说法,讲亲历故事、谈采访过程、说内心感受,使全国700余所高校的新闻院系都能够共上生动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
“这些丰硕成果,引领广大新闻学子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贯穿于学业的全过程,融会于事业的第一线。”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张百新介绍道。
案例教学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在课程中怎样突破理论讲述的局限,将丰富的实践案例融入知识讲解的各个环节,是学界和业界共同探讨的话题。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张垒认为,案例教学不仅体现在教材编写上,还体现在创设大讲堂、开设读书会等多种形式中,运用前沿案例推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时俱进。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力丹认为,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确保准确理解经典作品的内在含义,让学生充分了解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在寻找资料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兴趣。
走出课堂用脚丈量世界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既有理论属性,又有突出的实践属性。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发起的“记录中国”专业实践,坚持以新闻人的专业实践服务国家大战略,记录时代大发展,把思政课搬到中国大地上,使新闻青年与中国社会深度融合,激荡脚力、脑力、眼力、笔力,加深对国情、社情、民情的认知。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张涛甫看来,真正行走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是把学生“圈养”在狭窄的校园里,而是让他们真正走在中国的大地上。从2016年开始,“记录中国”这支大学生队伍“走南闯北”,用脚丈量祖国大地,7年共组织8次集中报道实践,团队成员包括新闻学院专业教师、专业新闻记者、本科生、研究生等不同群体,面向全校招募学生280人次,在相关媒体设立“记录中国”专题栏目,发布新闻专题报道120余篇、融媒体报道15篇,稿件及记者手记等总计60多万字。
2017年起,清华大学开设“全球胜任力海外实践课程”。采用“第一课堂+社会实践”的授课模式,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进行了深度研讨、实地考察,先后赴肯尼亚、埃塞俄比亚、伊朗、阿联酋、巴西、尼泊尔、南非、俄罗斯、希腊等地以参访式、体验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式增进学生对世界多样性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胡钰谈道,我们培养的新闻人才不能在“螺蛳壳里做道场”,应该对整个世界现实和全球问题有自己的判断,担当传播中国与世界的责任。
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院长程曼丽表示,相关教学应具有系统性的框架和科学的认识论路径,把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形成持续性的、体系性的实践教学机制。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强月新认为,新闻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在建设过程中应该主动适应社会需要。
“部校共建”打造实践平台
“部校共建”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践教学的一项制度性安排和机制化运作,由各大新闻院校与当地的新闻媒体结对子,搞写作,做到人员互派,院校请资深的新闻从业人员到校内授课,派骨干教师到新闻媒体去任职。中国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明立志表示,“‘部校共建’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践教学的一项制度性安排和机制化运作,‘部校共建’和‘走转改’、践行‘四力’活动都是新闻界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活动,是把鲜活的冒着热气的新闻呈现给大家”。张涛甫认为,“部校共建”将上海媒体的实践场景和媒体的精英资源纳入整个专业教育框架,整合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迄今仍然具有积极的效果。
融入实习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以致用离不开业界与学界的协作。在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副院长叶明睿看来,学生通过亲身的参与和经历,可完成观念的重塑。在课上学习远不如亲身参与到一个内容的选题策划中,亲自体验从内容搭建到审稿的全过程,学生的站位、思考会实现质的飞跃。过去几年中,中国传媒大学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合作的《我们正青春》用25种“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语言在全球发布,点赞量累计达1.5亿。与《中国日报》合作的《行走中国》,通过虚实结合的现代视听技术展现中国大地上的文化遗产、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建设成就。
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邹吉忠提出,当前,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领域,有的学者探索编辑经典案例、教材,让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课堂生动起来、活跃起来;有的带领学生行走于广袤乡村和广阔边疆,用双脚丈量中国;有的组建团队走出国门,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宽阔的国际视野向世界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这充分说明,只有走向世界、走进田野、走入实践,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推动学科建设,推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新闻传播教育迈上新的台阶。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