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明海英)9月16日,由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首都师范大学诗歌研究中心和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新诗与中外诗歌传统”国际学术论坛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与会学者多维探讨了中国新诗与中外诗歌传统的传播语境与复杂关系。
中国新诗一方面继承了中国诗歌的千年传统,另一方面又向世界诗歌寻求新的启发。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名誉院长谢冕认为,新诗的“变”是恒常状态,但它的传统自古至今没有断流。新诗要发展,不仅要继承中国古典诗歌“诗言志”的传统,还要面向世界各国诗歌汲取多元文化因素,接纳和表现现代世界的信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刘勇认为,诗歌研究最重要的价值就是激发读者对于诗歌阅读的热情与激情。中国现代新诗兴起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延续了中国传统和参照西方外来文化因子,更要探究它新在哪里、为何而新。
传统诗歌的歌性特征在新诗变革中发生了现代性转变。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泽龙呼唤新诗声音的回归,期待重新建构新诗的声音美学,倡导在新诗声音观念与知识的新启蒙中增强新诗声音自觉意识,为拓展新诗声音诗学研究与新诗创作实践的新路径提供启示。
百余年来,许多诞生之初就出现的争议至今仍然困扰着中国新诗。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研究员吕进举例说,诸如诗的公共性与个人性、诗的大众与小众、诗家语与日常语、诗人与读者、新诗与诗体建设等,现代诗学必须面对这些周而复始的话题。作为中国诗学的现代形态,中国现代诗学需要对传统诗学进行现代化转换,继承应该继承的;作为现代世界的中国诗学,中国现代诗学需要对西方诗学进行本土化转换,借鉴应该借鉴的。创构中国现代诗学话语体系的重要前提,是在与西方诗学的比较中把握中国传统诗学的精髓,构筑民族性的新诗理论大厦。
立足于跨文化大视野审视新诗,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诗歌在演变过程中已然形成可留存的传统,可被视为一种宝贵的资源加以善待。《中文学刊》总编辑庄伟杰表示,新诗应如何再出发,或者说当下诗歌应该从诗歌文化传统,尤其是古今中外经典诗人及其流传的诗歌作品中领悟和学习什么,成为不可回避的诗学课题。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夏立新表示,重新认识中西诗学传统与五四以来新诗的关系,是学术界应该关注的重要话题。总结新诗百年的经验教训,探究中国新诗与古代、外国诗歌的关系,反思传播接受视野中的新诗及其研究,思考和探索这些当前新诗研究的重要课题,有利于构建中国现当代诗学的自主知识体系。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