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持续六天的2023·北京社会科学普及周落下帷幕。本届社科普及周以“首都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在京华大地的生动实践”为主题,通过多方位展示新时代首都发展的代表性成果和丰富多样的科普活动,旨在为市民百姓带来更加丰富的精神食粮。
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首都探索
据北京市社科联、北京市社科规划办科普工作部主任邵冬霞介绍,此次活动的亮点之一就在于线上线下相结合。线上设有“社科环游”每日谈、“探寻北京”五日行、精品展播、西城专题、线上展览、书香京城六大板块。邵冬霞表示,其中“社科环游”每日谈节目充分发挥北京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人文荟萃的优势,通过邀请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等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进行深入解读。从“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性理解”到“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解读”,再到“接诉即办,就在您身边”……大咖云集,主题聚焦。这些聚焦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讲座内容,通过讲述中国式现代化在京华大地的生动实践,为广大市民朋友了解新时代首都发展成就提供平台和窗口。
北京实践离不开对基层治理的探索。“接诉即办”作为首都撬动基层治理的一场深刻变革,同样也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社科环游”每日谈活动推出“接诉即办,就在您身边”的沙龙讨论,围绕近年来“接诉即办”改革在首都的实践经验,结合群众生活中的生动实例,使群众深入了解“接诉即办”在高效解决群众需求背后,政府如何构建市民诉求驱动城市治理新模式、践行新时代群众路线的发展历程。
区域协同发展是我国迈向高质量发展中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在“探寻北京”系列活动中,主持人与特邀嘉宾共同走进北京美丽乡村,聆听“京”彩故事。作为北京市大兴区魏善庄镇第一批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李家场村通过组织共建、资源共享、党员共管、帮扶共促等方式促进特色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开辟出一条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李家场路径”。
新时代首都科创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离不开高精尖产业基地的支撑。在“探寻北京”系列活动中,记者与专家实地走访,通过互动讲解的直播形式,多角度展示首都高质量发展的清晰脉络和强劲动力。走进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可以发现“科技”“创新”是高频词、关键词。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产业四大主导产业,北京亦庄正在不断实现突破,释放出强劲动能。
在平衡现代性与传统性之间,北京也在探索自己独特的首都路径。在“探寻北京”系列活动中,该活动以大运河沿岸的通州古城、张家湾古城等为切入点,通过挖掘运河沿岸文物古迹、历史故事,展现北京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和北京生态振兴的发展历程。大运河两岸,一边是沉淀了厚重历史的古城墙,一边是科技感十足的当代“两区”建设成果展示,乘着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东风,大运河也在华丽变身,生态优美、低碳高效、文旅融合成为其新标签。
邵冬霞表示,这些科普活动旨在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通过创新方式方法,畅通宣传渠道,持续扩大社科普及的覆盖面和影响力,真正打通党的创新理论传播的“最后一公里”。
不断创新科普模式
从贴近百姓生活角度出发,各项科普活动通过融合多种元素,为市民群众提供了既雅致又充满烟火气的“精神食粮”。
作为社科普及周的预热活动,9月9—17日,“2023·‘人文之光’社会科学知识竞赛”聚焦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在趣味互动中向群众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首都高质量发展实践等人文社科知识,得到了来自全国28个省区市、累计答题次数近12万人次的积极参与。
“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科普活动期间恰逢秋分,又迎中秋,在首次作为分会场的北京民俗博物馆,在围绕“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讲座”和“秋分里的礼祭与民俗事项”开展讲座的同时,还以“玉兔使者·北京民俗博物馆馆藏兔生肖文物展”为主题举办了专题展览。
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开展模式也为本次科普活动创新提供了有效途径,新编排、新技术使线上活动精彩纷呈,令人耳目一新。在连续三年作为分会场的永定河文化博物馆的展览活动中,设有“从历史上走来的门头沟”线上云展览,通过数字化手段对馆中陈列的509件展板、337件展品及5处造境进行线上展示,观众通过永定河文化博物馆的微信公众号“云展览”菜单即可随时随地参观学习,为市民参观带来了便利。与永定河文化博物馆的线上展览相似,首都图书馆、北京民俗博物馆等分会场举办的活动也均可线上观看,使活动真正达到全民科普、长期开放、群众受益的目的。
北京社会科学普及周自2001年创办以来,已连续举办23届,成为北京推进全市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重要载体和群众了解最新社会科学知识的重要平台。本届社会科学普及活动通过线上网站,打造不落幕的北京社会科学普及周,为首都市民持续提供社会科学知识精神食粮。邵冬霞表示,希望通过这些活动集中展示首都发展成就的社科解读,增进群众对社会科学知识的了解,在参与活动中切实解决自身对实际问题的困惑,真正实现社会科学知识普及的价值。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