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数字时代新旧“数字鸿沟”
2020年12月23日 09:3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2月23日总第2075期 作者:曹冬英

  “数字鸿沟”出现于工业时代向数字时代演进的过程中,数字时代来临之后,旧数字鸿沟慢慢演进为新型数字鸿沟,这两者具有一些共性,但后者具有明显的特殊性。新旧数字鸿沟的出现归因于多个方面,提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举措有助于消除数字鸿沟。

  新旧数字鸿沟的产生与表现

  数字鸿沟出现于数字时代来临之时,一些群体能够有效运用智能设备从而真正进入数字时代,另一些群体则无法有效运用智能设备而未能真正进入数字时代,这两类群体(即网民与非网民)中出现的“鸿沟”即是数字鸿沟。这一数字鸿沟出现之初,网民在总人口中占比相对较小,这一情况因数字时代的全面来临而逐渐改变。智能设备价格下降、网络覆盖面不断扩大、网速持续提升,这些情况使网民在总人口中的占比持续上升,数字鸿沟的负面影响随之逐渐下降。

  数字时代诸多领域快速推进数字化的建设进程,使数字鸿沟的负面影响逐渐下降,但在网民内部出现了一种新的数字鸿沟。一些网民有更多时间、更强的能力运用智能设备,从而更多地获取数字公共服务、参与数字治理,并在这一过程中防范数字时代的负面影响。此类网民可以称为“2.0网民”。另一些网民运用智能设备获取数字公共服务、参与数字治理的时间相对较少、能力相对较弱,较难防范数字时代的负面影响,如让智能设备充当“电子保姆”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将产生不良影响,又如某些成年人甚至沉迷于电子游戏,此类网民可以称为“1.0网民”。可见在网民与非网民的分化基础上,网民中再次出现分化,即出现“1.0网民”和“2.0网民”,这种分化生成一种全新的数字鸿沟,可将其称为新型数字鸿沟。与之相对应,存在于网民与非网民之间的数字鸿沟可以称为旧数字鸿沟。数字时代来临之后,公民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及老年群体的迭代会促使非网民数量逐渐减少,旧数字鸿沟逐渐消失,而新型数字鸿沟的负面影响日益凸显,从而使新型数字鸿沟替代了旧数字鸿沟。

  数字时代,数字治理主体开始关注另一种数字鸿沟,即“1.0网民”和“2.0网民”之间的新型数字鸿沟。“1.0网民”实质上大多是较晚成为网民的人群,这些人群在成为网民之前,他们与网民之间存在数字鸿沟,这些人群成为网民之时,较早成为网民的人群已经“进阶”(准确且有效运用智能设备的水平较高)。进而,原本存在于网民与非网民之间的数字鸿沟被存在于“1.0网民”和“2.0网民”之间的新型数字鸿沟取代。可见,网民与非网民一直随着数字时代的演进而推进自身的现代化进程,一些非网民演进为网民(“1.0网民”)时,发现原先的一些网民已经演进为“2.0网民”。两大群体之间原本存在的旧数字鸿沟被新型数字鸿沟取代,即两大群体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这种差距实际上是两大群体之间的数字时代接受强弱程度不同的表现。

  新旧数字鸿沟的属性与成因

  首先,从新旧数字鸿沟的属性来看,两者具有一些共性。第一,这两种数字鸿沟均出现于工业时代向数字时代全面演进的过程中。第二,这两种数字鸿沟均涉及两大群体,旧数字鸿沟涉及网民和非网民两大群体,新型数字鸿沟涉及“1.0网民”和“2.0网民”两大群体。第三,这两种数字鸿沟都归因于不同群体在现代化进程中运用数字设备和接受数字时代理念不一致,网民与非网民的网络化速度不一致催生旧数字鸿沟,“1.0网民”和“2.0网民”的接受数字化速度不一致催生新型数字鸿沟。

  其次,与旧数字鸿沟相比,新型数字鸿沟也具有一些特殊性。第一,新型数字鸿沟的出现时间晚于旧数字鸿沟。第二,消除新型数字鸿沟的难度明显大于消除旧数字鸿沟的难度,尤其是前者不会随着时间流逝(老年群体的迭代)而逐渐消除。第三,在新型数字鸿沟中,较长时间内“2.0网民”在网民中的占比难以快速上升,这意味着新型数字鸿沟难以在短时间内消除,与之相比,旧数字鸿沟的影响力会随着网民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快速上升而逐渐消失。第四,新型数字鸿沟出现时,旧数字鸿沟依然存在,呈现二者并存状态,群体实际上分化为非网民、“1.0网民”和“2.0网民”三大类别。

  再次,理性分析数字鸿沟的成因。第一,相关机制的完善速度较慢。如青少年教育机制中与“正确看待、使用智能设备”相关的内容有待进一步完善。从更深层次来看,相关机制完善速度较慢与某些治理主体对数字鸿沟的关注度不够高直接相关。第二,某些群体固守传统观念,抵制或消极应对自身对网络化的接受。如一些老年人从未使用过智能设备,他们认为是否成为网民对他们的生活不会有明显影响,因此不愿意改变观念并学习使用智能设备以推进自身的数字化进程,数字鸿沟因此出现并在较长时间内存在。第三,职业属性延滞了数字时代某些群体的数字化速度。与从事脑力劳动的群体相比,从事体力劳动的群体的上网需求通常较低,这一群体数字化速度也就较慢,旧数字鸿沟由此出现并在大部分群体演进为网民之后演变为新型数字鸿沟。

  新旧数字鸿沟演变趋向与应对路径

  从某种程度上,我们应当理性地看待,推进数字化进程必然出现数字鸿沟。人类社会进入数字时代后,旧数字鸿沟会极大程度消除,最终仅存在于无法使用智能设备的婴幼儿与其他群体之间。与旧数字鸿沟相比,新型数字鸿沟的消除速度较为缓慢,这一情况主要归因于:不同职业之间的明显差异会长期存在,如与从事脑力劳动的群体相比,从事体力劳动的群体的数字时代的现代化水平在一些情况下将长期处于较低阶段,由此长期存在“1.0网民”和“2.0网民”,这两大群体之间的新型数字鸿沟也就长期存在。消除新旧数字鸿沟的宏观途径是:协调不同群体的数字化速度,尤其要注意提升非网民及“1.0网民”在数字时代的数字化水平,使这些群体能够使用或者能够较好地使用智能设备,最终成为“2.0网民”。

  微观途径主要有:第一,加快相关机制的完善速度。首先,必须强化治理主体对新旧数字鸿沟的关注度,基于此加快相关机制的完善速度。其次,在党和国家领导下,明确政府部门、公益部门、私营部门和公民等主体职责,基于协同机制的有效运行合力应对新旧数字鸿沟。最后,强化对青少年的教育机制,使这一群体能够正确看待、使用智能设备。第二,革新某些群体的观念,降低其抵制或消极应对自身数字化的可能性。尤其是注意革新老年人的观念,这一过程中需要老年人的亲属切实发挥作用,如教会老年人使用智能设备并使其切实感受到使用智能设备能够带来很多便利。第三,强化相关研究,助力应对新旧数字鸿沟。目前,国内学界对数字鸿沟的研究尚未全面展开,尤其是尚未深入分析数字鸿沟的成因与对策,对新型数字鸿沟的关注度则更低,这些情况表明我国学界未能助力应对数字鸿沟。针对这些情况,我国学界有必要采用学术研讨、课题立项等方法提升研究者对数字鸿沟的关注度,尤其须深入探究数字鸿沟的成因与对策,助力消除数字鸿沟。

  (作者单位: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