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2020年12月23日 08:4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2月23日总第2075期 作者:本报记者 赵琪

  近年来,气候变暖导致山火、暴雨、热浪、洪水等自然灾害频发,同时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安全。面对全人类共同的威胁,各国尽早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尤显迫切。就此,本报记者采访了相关学者。

  气候变化威胁人类健康与安全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地理学高级讲师西莉亚·麦克迈克尔(Celia McMichael)提到,《柳叶刀》杂志近期发布的有关气候变化对健康影响的报告显示,2020年极端高温在世界各地频繁上演,对老年人影响尤其严重,其中涉及的国家和地区包括日本、印度北部、中欧地区等。同时,高温对农业和建筑部门的户外工作者来说是极大的考验。气候变化还增加了干旱的发生概率,导致饮用水供应减少,牲畜和农作物产量下降,森林火灾风险增加。

  麦克迈克尔提到,随着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将让数百万人面临洪水侵害。海平面上升致使盐水入侵内陆,水和土壤质量受到损害。同时,洪水还会破坏基础设施,包括饮用水和卫生服务,加速传染性疾病的传播。

  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更为积极

  2020年是《巴黎协定》签署的第5年,尽管越来越多的国家承诺到21世纪中叶实现净零碳排放,但并没有机构统计过他们为此设定了多少预算、制定了怎样的政策法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最新报告显示,即使每个《巴黎协定》签署国都兑现了承诺,21世纪全球气温仍将上升3摄氏度。

  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公共政策教授摩根·巴西利安(Morgan Brazilian)认为,当前学者对排放物会以怎样的速度导致气温上升的研究较少,同时自然环境自身特有的可变性也让人们很难看出减排带来的直接好处。为此,一些国家并不愿意采取短期行动。例如,《巴黎协定》规定所有签署国每5年提交一次新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但截至2020年12月,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俄罗斯和印度尼西亚等在内的一些碳排放大国,并没有更新各自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而牙买加、卢旺达等易受气候影响且排放量较少的国家,已经提交了新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

  英国爱丁堡龙比亚大学环境生物学教授马克·赫哈呣(Mark Huxham)对本报记者表示,当前全球在共同遏制气候变暖方面缺乏有效合作,尽管《巴黎协定》呼吁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和不发达国家提供财政援助,以达到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目的,但截至目前,发达国家承诺的每年向最易受气候影响国家提供的1000亿美元专项资金中只有约790亿美元能够落实到位,这严重制约了全球气候行动计划的实施。相较于发达国家,更多的发展中国家愿意付诸实际行动。例如,菲律宾央行近期通过了一个可持续性金融框架,保护金融系统免受不断变化的气候风险影响,并鼓励银行对物理气候和过渡风险进行定价,以及评估气候的适宜性。

  多方参与制定气候应对方案

  应对气候变化不是一场零和游戏,加强气候治理合作有利于每个人。在巴西利安看来,为了缩小承诺与实际成果之间的差距,《巴黎协定》的每个签署国都应该认真对待自己设定的减排目标。例如,未来10年美国人均碳消耗需要从目前的每人每年18公吨减少至10公吨,德国应该从目前的每人每年10公吨减少至6公吨。同时,人们还要认识到,气候变化是由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全部存量造成的,而当前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大部分是由早期(自1900年以来)工业大国(美国、德国、法国、英国等)累计排放造成的,这些工业大国有责任承担更多义务。此外,还有很多发达国家的居民一直维持着高碳生活方式,进口了很多高碳产品,使得部分碳排放转移到了出口国。为了实现《巴黎协定》的碳中和目标,这些发达国家应该从改变居民生活方式入手,从消费方面减少对高碳产品的依赖。出口国也应该积极实现技术转型升级,为全球消费市场提供更多绿色、环保、可再生的产品,最终共同实现碳中和。

  英国利兹大学大气科学专业博士后研究员克丽丝汀·麦肯娜(Christine McKenna)建议,将新技术、能源效率与社会变革相结合,鼓励各国提出有效的政策措施,这样才会让气候行动计划产生积极影响。要重视从大气中去除二氧化碳或阻止碳排放技术的研究,利用植树、从大气中捕获碳等方法控制碳排放,以及通过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土壤侵蚀等管理措施去除二氧化碳。气候变化没有单一的解决方案,我们需要一整套政策组合,政府、国际机构、企业、个人都是解决方案中的重要参与者。例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二十国集团应加强合作,降低贫困国家绿色减排项目融资成本。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