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卫生箱——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见证
2021年08月12日 09:5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8月12日第2228期 作者:胡仁亮

  湖南汝城是一片革命热土,是湘南起义策源地和中央红军突破第二道封锁线的主战场。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战斗足迹,至今仍流传着“半条被子”、红军借据、红军卫生箱等感人的革命故事,谱写了一曲曲军民鱼水情深的佳话。

  1999年,汝城县电影公司退休职工朱性初向当地文物管理部门捐赠了一只卫生箱。卫生箱呈长方体,杉木制作,长44厘米,宽32厘米,高48厘米。箱体六面之间没有榫卯,用铁皮包角,箱口配有搭扣,箱面髹黄褐色漆。箱盖正中绘一红五角星,五角星内为红十字标志,正面中间画一红十字标志。红十字标志上方、右边、左边分别朱书“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医院”“卫生箱”“第柒号”字样,背面正中亦画一红十字标志,保存基本完好。

  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主力被迫离开中央苏区实行战略大转移。10月21日,中央红军突破国民党军设置在江西安远、信丰之间的第一道封锁线,经崇义向湖南汝城、广东城口方向挺进。汝城位于湘粤赣三省交界处,地处南岭山脉与罗霄山脉交汇地。为阻止红军西进,蒋介石在汝城至广东仁化城口之间设置了第二道封锁线。

  10月30日—11月9日,中央红军在汝城人民的大力支援下,先后取得了濠头圩、苏仙岭、青石寨等战斗的胜利,冲破了第二道封锁线,抵达文明老田(今五一村)、秀水、韩田、沙洲、新东、文市等地宿营休整。总后勤部驻秀水村小溪朱氏宗祠,总政治部驻韩田,总卫生部驻沙洲,司令部驻秀水村新屋塆朱义辉家,司令部卫生室设在秀水村朱义芳家,伤病员则住在秀水村四组朱丁发家和田心组公屋里,红星医院部分医护人员也在秀水村宿营。

  为更好地服务于战争与部队官兵健康需要,1931年四五月间,中革军委成立军医处,在瑞金洋岗下建立红军总医院。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在内务部设立卫生管理局负责卫生工作。1932年9月,改称总卫生部。随后,方面军、军团、军设卫生部,师设卫生处(部),团设卫生队,连设卫生员。

  1933年,中央苏区发展到鼎盛时期,国民党对中央苏区“围剿”力度加大,红军伤病员随之增加。为加强伤病员的救治工作,9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内务部作出在苏区各县设立红军医院和诊疗所的决定。随后,中革军委在苏区各地增设红军医院。方面军设总医院;军团设军团医院,军团医院下设三至五个不等的卫生所;师卫生部兼野战医院,下设若干直属卫生队和运输队。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红军军事医疗救治体系。

  据当年《斗争》杂志统计,到长征前夕,中央苏区有第一至第十后方医院,10个预备医院,6个兵站医院,2个残废医院和1个疗养院,能收容伤病员约两万人,基本缓解了战时伤病员救治之需。中革军委在宁化县建立了红军第四、第七、第十后方医院等多所红军医院。红军第四后方医院设在宁化县石壁陈塘村,以收治东南战线、东方军入闽征战、第五次反“围剿”战斗中的伤病员,最多时收治伤病员达600多人。1934年10月上旬,驻宁化的部分红军后方医院医护人员奉命随部队从驻地出发长征。

  驻扎文明期间,红军医护人员既为战士们医疗救护,又给驻地村民进行卫生医疗知识的宣传普及、看病治病,还教会了部分群众简单的医疗救护技能。当时,文明正流行疟疾,秀水村有不少村民被传染,部队首长立即派出卫生员给患者治病。经过几天的治疗,患者病情得到了控制并有明显好转。朱义芳的妻子欧辛娥组织村民帮红军舂米、洗衣服、护理和慰劳伤病员,与红军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为感谢朱义芳一家对红军的支持,卫生员临走时把装着治疗疟疾药品的一个卫生箱送给欧辛娥,并嘱托她继续给患病的乡亲们巩固治疗。欧辛娥一直小心保管着这个卫生箱,临终前才交给了儿子朱性初,并告诉后人:“红军药箱是传家宝,革命精神不能忘……”

  郴州是一方革命热土,是湘南起义爆发地和“三大纪律六项注意”颁布地。1927年11月,朱德在汝城同国民革命军第十六军军长范石生进行合作谈判,建立反蒋统一战线的同时,又组织召开了湘南粤北党组织负责人联席会议(“汝城会议”),积极策划湘南起义。1928年4月,毛泽东为策应湘南起义部队向井冈山转移,在桂东县沙田圩“三十六担丘”土台上,向工农革命军和当地赤卫队明确宣布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由此奠定了人民军队纪律基础。

  1934年11月7日,红军总政治部在汝城小垣大山出版了长征途中《红星》报唯一的一份“号外”,在《创造争取群众工作的模范连队》一文中,重申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号召各连队开展“创造争取群众工作和红军纪律的模范连队”竞赛活动,向破坏红军纪律的坏蛋作斗争。正是红军纪律严明,模范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对老百姓秋毫无犯,处处维护群众利益,关心老百姓疾苦,才赢得了驻地群众的同情与拥护。

  红军所到之处,老百姓主动为红军腾房借物,舂米做饭,当挑夫,做向导,抬担架,救治伤病员。文明群众帮助红军搬运物资,监视、捉获国民党李区长,并带领红军收缴团防长短枪20余支,陈云在《随军西行见闻录》中曾作了记述:湘南一带,为昔年毛泽东、朱德久经活动之区域,居民受共产党之宣传甚深,故见红军此次复来,沿途烧茶送水,招待红军。仅文明帮陈云当挑夫的那个村“这三十余家有五十一个人都当红军了”,“八十八个人去当红军挑夫了”,驻地群众用实际行动支援红军,谱写了一曲曲军爱民,民拥军的佳话。

  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所指出,“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

  红军卫生箱很普通,谈不上精美,却承载着军民鱼水情深,见证了红军长征过境汝城突破国民党军第二道封锁线的重大历史事件。它虽历经近百年风雨,依然保存完好,仿佛在深情讲述当年红军与老百姓鱼水情深的故事,是一件珍贵的革命文物,是研究和传承长征精神的重要物证。

  (作者单位:郴州市博物馆)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