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报道:探秘三国的都城、墓葬与战役
2017年12月22日 09:1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12月22日第1358期 作者:

  编者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国上承东汉下启西晋,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这段风云际会的历史为人津津乐道。那些重大战役是如何影响三国的局势、牵动历史走向的?近年来,考古勘探发掘的三国都城、墓葬又为研究三国历史提供了哪些新的认识?本期独家报道将从“都城”、“墓葬”和“战役”三个视角反映三国历史文化研究的相关内容,以期为读者展现三国历史的原貌。

  上承两汉 下启隋唐 曹魏都城形制影响深远

  从两汉时期的多宫形制到居北居中的单一宫城形制,再到中轴对称的坊市制都城布局,中国古代都城形制处在不断变化发展完善的过程之中。而在漫长的中国古代都城形制演变史上,曹魏时期的都城规划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中,邺北城中轴对称的规划格局对后世都城发展影响深远,而曹魏洛阳城居北居中的单一宫城形制,以及以太极殿为核心的宫城制度,更是后世都城建设争相模仿的范本。

  东吴都城:三易其所 共护江东

  城址变迁与朝代更替紧密相关。孙权,作为三国时期吴国的建立者,曾多次迁其治所,从吴(今江苏苏州)到京口(今江苏镇江)建铁瓮城,再到建业(今江苏南京)筑石头城,又迁至武昌(今湖北鄂州)建吴王城,最后从武昌回到建业完成东吴都城的建设。“铁瓮城、石头城和吴王城,是东汉末年至三国初期,孙权先后修筑的三座中心城市遗址,它们在选址、修建方法、建筑用材等方面都有着重要关联,全面展现了三处城址的文化遗存内涵,对三国早期东吴都城文化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城市史视角的蜀汉都城

  “既丽且崇,实号成都。辟二九之通门,画方轨之广涂。营新宫于爽垲,拟承明而起庐。结阳城之延阁,飞观榭乎云中。开高轩以临山,列绮窗而瞰江。”这是左思在《蜀都赋》中对成都的描写。作为晋代文豪,左思精心撰写《三都赋》(《魏都赋》《蜀都赋》《吴都赋》),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于魏蜀吴三国都城的认识和描写,词藻华美,一时洛阳纸贵,传诵至今。

  洛阳地区曹魏贵族墓葬从汉制向晋制过渡

  汉末至魏晋丧葬习俗从崇尚厚葬向倡导薄葬的转变,一直是学界关注的课题。自上而下推行薄葬制度,正是从曹魏开始。近年来,一批中原地区曹魏时期贵族墓葬的考古发现,为学界了解曹魏时期墓葬打开了一扇窗口。通过对这批同类型曹魏时期墓葬的建筑、结构、随葬品等表现出的特点进行分析,学界对其反映出的丧葬观念、习俗、制度有了更为系统的把握。

  孙权陵位置今何在?

  孙权陵如今成了一座带有传说性质的帝王陵寝。为了破解这桩历史之谜,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与他的团队成员先后两次进行孙权陵的勘探工作,还在梅花山博爱阁西侧地下发现一处疑似孙权陵的异常“空间”。

  沿袭旧制  渐有新创 孙吴时期墓葬探秘

  孙权是三国时期吴国的缔造者。黄龙元年(229)孙权于武昌(今湖北鄂州)称帝,随后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开启了南京作为帝都的历史。湖北鄂州、江苏南京、安徽当涂等地的考古发掘显示,孙吴墓葬在礼制上较多地沿袭了东汉时期的旧制,实行厚葬,高级别墓葬的结构和随葬器物具有相当的规模。同时,在墓葬形制、结构和营造技术等方面开始有新创,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特征。

  惠陵:有待深究的刘备墓

  初冬季节,银杏叶纷飞。记者来到西南民族大学武侯校区,从地图上发现,该校园被三国文化遗迹包围,刘关张的墓冢遗迹在校园外呈三角分布。

  从遗址与墓葬中探寻古代国家制度

  在历史舞台上来去匆匆的三国,留下了太多演绎和传说,如何识其真面目?它对后世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历史学者习惯从文献中寻找答案,而考古学者更善于从历史遗存中发现蛛丝马迹,通过对物质遗存的发掘、分析和研究,揭示背后的历史原貌。

  夷陵之战为统一奠定基础

  蜀汉章武二年(222),刘备为了夺回关羽丢失的战略要地荆州,率大军东征孙吴。于是,吴蜀双方在夷陵(今湖北宜昌地区)展开了一场生死较量,史称“夷陵之战”。

  赤壁之战今址争议颇多

  东汉末年,曹操于官渡击败袁绍,后又败袁绍三子——袁熙、袁谭、袁尚及北方少数民族乌桓,黄河以北遂落入曹操之手,展望北方仅余西北马腾。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举兵南下。孙权和刘备组成联军,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军,史称“赤壁之战”。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