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首届“学术中国”国际高峰论坛(二)
2021年10月22日 10:4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10月18日总第2267期 作者: 访问量:

  方军:让思想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在全体与会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首届“学术中国”国际高峰论坛,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取得了丰硕成果,即将落下帷幕。我谨代表论坛承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对各位专家学者的辛勤劳动,表示诚挚敬意和衷心感谢!

  中国式现代化点亮世界现代化理论光谱——首届“学术中国”国际高峰论坛侧记之一

  14日上午,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座无虚席,气氛热烈,备受瞩目的首届“学术中国”国际高峰论坛如期开幕。简朴隆重的开幕式与洋溢智慧的分论坛现场,中国和20余个国家的100多位著名学者以线上线下协同讨论,引发网络围观者络绎不绝。

  凝聚学术智慧 传播中国理论——首届“学术中国”国际高峰论坛侧记之二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追求,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深刻改变了世界现代化发展的趋势和格局,为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10月15日,首届“学术中国”国际高峰论坛在北京落下帷幕。

  【学术中国·哲学】韩震:以历史思维看中国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用了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就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第二大经济体,以史无前例的规模和速度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并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国的发展成就历史性地证明了中国道路的成功。

  【学术中国·哲学】郭湛:历史的思维与实践的历史

  中华民族是富于历史经历、历史感悟和历史思维的民族。中华文化饱含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对自身所处历史环境的观察、思考和叙述。历史的思维贯穿于思维的历史,在反思的高度上即为哲学。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对历史的思维,包括哲学思维从未中断。而现实的人们所经历的不仅是感受和思维中的历史,更是真实的实践的历史,即一代又一代历史主体以实践的方式创造的历史。在历史实践发展的同时,历史思维也在发生变化。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既没有完全延续传统的历史思维,也不是照搬西方的历史思维,而是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思维指引下,组织领导人民群众以革命的实践改变世界、创造历史。这是中华民族和人类文明历史上最光辉灿烂的篇章。

  【学术中国·哲学】赵敦华:哲学在中国的现代化

  中国古代虽无哲学之名,却有哲学之实。20世纪伊始,哲学在中国开启了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型的历程。这个转型包括三个趋势,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西方哲学处境化。“化”者,彻头彻尾、表里如一之谓也。“三化”的提法会引起很多问题。例如,“经典的”还是“本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化”还是“本土化”的中国传统思想?中国“处境化”还是西方“本色化”的西方哲学?为了解决争论和问题,首先要从事实出发,进行历史的考察,看一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和西方哲学处境化,是不是现代中国哲学的真实情况。其次,还要看一看,“三化”之间是彼此平行或独立,还是彼此交叉、相互依赖的辩证关系。

  【学术中国·历史学】从晚清城市“公”领域的转型看中国式现代化——访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所长马敏教授

  传统观念、概念在近代以来的转型与变迁,是透视中国式现代化及相关问题的一个重要维度。首届“学术中国”国际高峰论坛召开期间,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所长马敏教授以晚清城市“公”领域的近代转型及其观念变迁讨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缘由。围绕相关话题,本报记者采访了马敏教授。

  【学术中国·历史学】杨共乐:中国式现代化谱写世界历史新篇章

  现代化建设是近代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先用“小康”来阐释中国式现代化概念。他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1984年3月25日,邓小平又进一步阐明,“翻两番、小康社会、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些都是我们的新概念”。经过数代中国人的努力,至2021年7月1日,也就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天安门城楼正式向世界宣布中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谱写了世界现代化建设史上新的中国篇章,是中华民族强起来的重要标志。

  【学术中国·文学】张江:构建当代形态的中国阐释学

  我们之所以在这有限的文字当中要言不烦地追溯阐释学的形成过程,是因为这种追溯对于我们深入理解阐释学在人文学科中的独特价值和重要地位具有启发性意义。我个人认为,阐释学的独特价值和重要地位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它的实践性品格;二是它的跨学科性质;三是它的跨文化意义。

  【学术中国·文学】南帆:现代文学——概念、审美、娱乐

  在现代汉语的诸多表述之中,“文学”业已成为自明的概念。根据现代知识体系分类,文学构成了相对于哲学、史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门类的一个独立学科。众多历史资料证明,现代文学概念的认定与通行仅为一个世纪左右的时间。很大程度上,现代文学概念来自复杂的理论运作,这是文学参与现代性与中国现代化社会建构的自觉行动。

  【学术中国·文学】观点荟萃

  周宪 朝戈金 刘跃进

  【学术中国·经济学】林毅夫:为人民服务——中国政府的决策动机研究

  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经济学上的“世界性难题”。政府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究竟是发挥协调、促进作用以提升市场有效性,还是造成市场扭曲,恶化市场失灵,将极大影响一国经济发展速度、经济转型升级和经济运行质量。

  【学术中国·经济学】刘元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核心参数测算及应对策略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涉及创新型国家、现代化经济体系、国家治理、文化软实力、生态环境、对外开放、居民生活水平、平安中国、共同富裕等方面。通过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些目标的重点说明可以看出,一是这些目标设定经过了认真研究和测算。从经济发展能力和条件看,我国经济有希望、有潜力保持长期平稳发展,到“十四五”末达到现行的高收入国家标准;到2035年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二是考虑到未来一个时期外部环境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存在不少可能冲击国内经济发展的风险隐患。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可能持续低迷,因此,我国的中长期规划目标要更加注重经济结构优化,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三是党中央的规划部署基于大方向、大战略。虽然目前我国对“十四五”和到2035年经济发展目标以定性表述为主,但也体现了定量的要求,可以在认真测算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量化目标。因此,在经济方面,初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可以体现为若干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

  【学术中国·经济学】郝福满:中国扶贫经验的有益启示

  “学术中国”国际高峰论坛具有空前的重要性,不仅是因为中国已成为世界上非常重要的发展中国家之一,还因为当前的国际紧张局势以及从多个视角观察中国的重要性。相信这一论坛的举办,将有助于我们增进对中国的了解。

  【学术中国·社会学】黄平:现代化——中国的道路与道理

  关于对现代化一词的理解,除了经济学等社会科学和历史学等人文学科的角度外,还有一个中西之间在概念上的交互的“创造性误读”过程。现代化这个概念,还不像简单翻译过来所理解的那样,也不是如经济学、社会学领域里罗斯托或英格尔斯对现代化的阐释那样。19世纪以来, 西方和我们交流时讲的虽是同一个词例如“现代化”,但其内涵和角度差异常常是很大的,当然也有重合交叉的一面。

  【学术中国·社会学】张翼:中国现代化中长期发展趋势

  长期以来,中国的现代化体现着强烈的追赶式特征。自1949年以来,通过持续不断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中国成功将工业化进程推进到中后期阶段,实现了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并强化了向服务业社会转型的趋势。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学术中国·社会学】彭希哲:老龄社会治理之“中国逻辑”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人类社会新常态,提升老龄社会的善治水平是一个崭新的全球性战略议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决定“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体现了最高层级的国家意志,凸显了老龄社会治理的重大意义。亟须反思和审视中国老龄社会治理现实和趋向,以凝聚共识、形成合力,积极回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体诉求。

责任编辑:陈静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