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福满Bert Hofman,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实践教授,曾任世界银行中国局局长、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印尼首席经济学家、蒙古和纳米比亚的国别经济学家,早期还从事巴西、南非、蒙古国、赞比亚和纳米比亚等国的有关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亚太经济、新兴经济体发展。
“学术中国”国际高峰论坛具有空前的重要性,不仅是因为中国已成为世界上非常重要的发展中国家之一,还因为当前的国际紧张局势以及从多个视角观察中国的重要性。相信这一论坛的举办,将有助于我们增进对中国的了解。
我之前在世界银行工作近30年,并从1992年开始研究中国。世界银行的任务和目标之一,就是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减贫脱贫,而中国在这一方面确实取得了巨大成功。今天,我想重点探讨中国在减贫方面的瞩目成就。据世界银行测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贫困人口减少了8.5亿左右,2021年中国政府宣布彻底消除绝对贫困,这使得中国的减贫工作具有真正的全球意义。虽然中国独特的历史、初始条件和政治制度,都是其减贫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他国家也可以从中吸取有益经验。总体来看,中国的扶贫经验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是实现减贫的主要动力。中国的经济改革始于1978年,为了实现自身的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中国逐步扩大经济开放,由此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使得那些来自贫困地区的人们可以更好改善生活,提升生活质量。
第二,在制定减贫战略乃至发展战略时,统筹考虑自身人口发展趋势。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就开始转向适度的人口增长政策,并在1980—2010年抓住其巨大的人口红利。中国首先关注农村地区以及工业部门和经济特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增长,之后才是城市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增长。同时,中国政府通过提供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提高劳动人口素质,并通过引入养老金、医疗保险等方式,构建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充分的保障。
第三,通过锁定资源实现减贫。改革开放伊始,中国就推出了一系列扶贫项目,主要针对革命老区和极端贫困地区。因此,资源锁定是中国实现成功减贫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四,在不同地区和群体之间保持适度性差距。邓小平曾指出:“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带动和帮助落后的地区”。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人人平等是社会主义的重要方面。而在这一体制下,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对于中国改革的成功非常重要。因为改革造就了众多领先的企业,这些企业最终为中国人民创造了数百万个就业机会。
第五,动员政府和企业群策群力。在中国的贫困地区,地方政府和企业通过各类产业合作项目,有效帮助当地人民摆脱贫困。虽然其他国家也有慈善项目或捐赠活动,但只有中国真正让企业和政府共同参与扶贫减贫。
第六,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和扶贫方式。中国采取了一种所谓的“试错法”,首先仅在特定地区开展经济改革方案试点,如果有效,就逐步在全国推广。中国还根据其阶段特征不断调整减贫目标。改革之初,中国的短期减贫目标是消除饥饿。这个目标主要是通过一系列农业改革实现的。进入21世纪,中国的减贫目标除了消除饥饿,还要保障温饱。到2000年底,中国已基本解决温饱问题。2021年,中国已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其中也包含消除极端贫困这一目标。
针对在特定时间节点面临的特定问题,中国政府和中国学者并未将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视为颠扑不破的真理,而是认真予以鉴别和反思。虽然完全复制中国模式没有任何意义,但学习中国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却是研究中国的学者们应该承担的一项重任。在未来数十年,切实了解中国经验的学术交流将非常重要。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77号C座2-5层 邮编:100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