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汉语“文—肌理(文理)”、西语“text-texture”皆在本义上指物体的视觉形式及其特性,转而在引申义上指文学作品的形式及其特性,并偏指听觉形式及其特性。西方现代“text-texture”论及其相关理论,割裂了语言的形式特性与功能特性之间的有机联系,切断文学作品与人、世界的本体关联,掩蔽了人与世界联系的丰富性、全面性。而中国古代体用之“合”而“全”的理念,对此有纠偏之用。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通过“文—肌理”与“text-texture”及其功能之比照,准确把握中西文论文化时间上的历史性、空间上的民族性与通用性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建构更为圆融的文学作品论。
关键词:文 text 肌理 texture 比照
作者刘方喜,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马克思主义文艺与文化批评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 100732)。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