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与范式·动物行为学方法论
2022年01月20日 10:2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作者:

  编者按

  亚里士多德《动物志》的研究方法与廷伯根的所谓“广泛的观察”颇为相似。他在《动物志》中对数百种动物的构造、习性和行为作了详尽的描述,试图通过考察动物间的差异,追问其背后的原因。虽然《动物志》中也有关于人类的讨论,但由于“人是政治动物”,所以对人本身的理解不在《动物志》中,而只能在《政治学》和《形而上学》之中。“动物”与“人”在哲学意义上的彻底分离,是其后数千年人类自我认知的基础结构,“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人文主义光辉传统的先验前提。 

  19世纪日渐昌明的自然科学,不断颠覆着人类的古典认知。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的出版,被弗洛伊德称为人类继“地心说”被推翻后的第二次“自恋幻灭的创伤经验”。其后无论哲学如何努力不断重塑各种“人与动物本质区别”的“观念高墙”,但人作为自然演化中的动物这个科学事实,决定了新研究领域的必然开启。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康拉德·洛伦茨和尼可拉斯·廷伯根等人创立了动物行为学。他们强调要在自然环境下进行广泛观察,以期为各种动物行为的原因、机制、进化和个体发生提供科学解释。动物行为学研究影响深远,莫里斯的《裸猿三部曲》、威尔逊的《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等重要作品相继问世,开辟了一条通过研究动物社会行为,推进对人类的行为,甚至伦理道德、文化习俗等现象理解的研究路径,在社会科学界引起剧烈反响。在过去的数十年里,动物行为、动物认知、动物福利和动物伦理、行为与哲学等领域的研究发展迅速。一些有国际声誉的研究,比如简·古道尔、弗朗斯·德瓦尔、理查德·道金斯、彼得·辛格等人的著作,已在我国传播开来。 

  为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对“动物行为学方法论”的关注,我们组织了这一专栏。专栏包括三篇文章:《世界为什么有规律——哲学人类学与哲学动物学的论证》一文从哲学人类学和哲学动物学的视角论证“习性激发因果”的哲学观点,为“世界为什么有规律”这个问题作出一种原创性的回答。《广泛观察与动物行为学方法论》一文概括地阐述廷伯根强调要在自然环境下对动物行为进行广泛观察的方法论,并对这一方法对于实验哲学和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性方法论价值进行了论证。《动缘:动物心智问题的新方法论》一文讨论解释动物适应性行为的动缘(affordance)理论,提出动物心智研究应从知觉—行动研究拓展到对动物社交活动的解释。我们期待动物行为研究和哲学研究的结合,能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开拓更多新的路径。 

  

  世界为什么有规律——哲学人类学与哲学动物学的论证 

  摘要: 规律既包含着产生性的方面,也包含着依赖性的方面:产生性意味着世界以如此那般的方式运行并产生着这样或那样的事件;依赖性意味着我们以如此这般的方式感知世界并确立事件之间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规则化)。宇宙人类学原理提供了哲学人类学论证的一般结构,而作为哲学人类学之拓展形态的哲学动物学则诉诸某种人类学的“先天必然性”:如果没有规律,进化阶梯上的某些动物(具有规则化的条件反射能力)将无法生存,人类将不会出现;既然人类出现了,那么世界就是有规律的。哲学动物学和哲学人类学的考察能够为人类寻求规律的行为提供动机性说明。当人类还是某个阶段的动物时就已经以特定习性生活于世界中,在人类获得意识能力的时候,这种规则化生存就构成了“先期意向性”:当这种意向性不被满足时,人类将通过反思性对照,再现满足时的内容,而内容中的“目标”与“结果”之间的关系构成了未觉知到的规律的一个例示——一种目的论的、泛灵论的因果观念便产生了。诸例示的因果关系在意识中的一般化便形成了明晰的规律。“习性激发因果观念”的说明不同于休谟的认知习惯说,是对康德先天知性范畴论的一个哲学人类学的深化。 

  关键词:规律  哲学人类学  宇宙人类学  哲学动物学  习性 

  作者颜青山,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上海 200241)。 

   

    广泛观察与动物行为学方法论 

  摘要:20世纪50年代前后,洛伦茨、廷伯根等人建立和发展了动物行为学。在方法论上,他们特别强调要在自然环境下对目标动物进行广泛的行为观察。这既出于动物行为研究的特殊性,也有一般性的方法论意义。可以通过廷伯根的动物行为学研究发现广泛观察进路的基本特征,继而厘清支持观察优先论题的理由,以及观察和实验之间的关系。廷伯根的理论对于实验哲学研究有方法论的启示意义——实验哲学方法不应该被理解为发现的工具。毋宁说,它们是在广泛观察基础上进行的控制实验,其认知价值主要是检验和辩护,而不是发现新的事实。从方法论的角度看,旨在探究人类群体和人类社会组织的行为的社会科学领域,应该重视广泛观察方法的认知价值。 

  关键词:广泛观察  控制实验  实验哲学 

  作者刘小涛,上海大学哲学系教授;周从嘉,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上海 200433) 

  

  动缘:动物心智问题的新方法论  

  摘要: 传统观点认为,外部世界的意义由动物的心理处理机制所赋予。近年来,这一观点受到来自生态心理学的激烈反驳。但是,由于生态心理学在理论发展中较少谈论大脑神经元的作用,因此其理论的物理基础或生物机制是否存在,也备受传统表征主义和计算主义学者的质疑与诟病。然而,通过对新近神经学界一些研究成果的调查,发现了外部世界的意义实际上可以通过动物的感知器官直接获取到,这无疑为反表征主义的理论范式提供了强有力的神经科学支持。同时,也论证了动物心智并非我们传统认为的那样简单,心理表征及其相关理论实际上并不是解释心智的最佳方案。 

  关键词:动缘  心理表征  动物心智  动物认知  社会动缘 

  作者薛少华,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副教授(北京 100081)。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