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7年7月16日,《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编辑部邀请了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谢立中,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社会发展学院教授文军,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田毅鹏等学者,在上海举行了“发展社会学的学科危机与范式转换”专题对话会,对话会由田毅鹏担任主持人。
对话会上,针对当前发展社会学研究面临的困境,几位学者从发展的真义、发展模式研究、社会转型与发展社会学研究等角度展开了讨论,尝试为发展社会学的未来发展提供良策。这些讨论最终形成《“发展”的含义: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及其原因分析》(谢立中)、《社会转型与转型社会:发展社会学的中国观照及其反思》(文军)、《“模式研究”转换与发展社会学的学科更新》(田毅鹏)三篇文章,现以“发展与发展社会学”专题奉上,以飨读者。
谢立中从包括发展社会学在内的所有发展研究中最核心、最基本的概念——“发展”概念出发,认为,尽管在“发展”的理念上人们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但迄今为止在实际的“发展”实践中“发展等于经济甚至GDP增长”的模式在世界各国依然大行其道。“发展”理念的图新与“发展”实践的循旧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令人困惑的矛盾。导致这种矛盾的原因有四:一是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内在机制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所面临的外部压力使然,二是和GDP一类的发展评价指标相比各种其他的综合性发展评价指数都存在着一些长期难以克服的局限,三是“发展等于经济甚至GDP增长”的发展模式本身也并非毫无可取之处,四是“基本需要满足战略”等发展战略本身在操作化层面具有自己的局限。
文军给予了一种转型社会角度的观照。他认为,虽然20世纪末的发展社会学研究陷入了自身的学科危机之中,但随着中国等转型国家的崛起以及转型社会的初步形成,发展社会学在理论建构和实践经验研究方面又开始有了新的起色。随着专注于转型社会研究的转型社会学的建构和完善,发展研究也将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未来,无论转型社会学是内在于发展社会学,还是独立于发展社会学,发展社会学都应该充分关注到社会转型与转型社会的各种发展现象,并能够对不同类型的社会发展形态在理论上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解释。
田毅鹏从发展模式研究的角度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作为发展社会学研究的核心主题,发展模式研究早在学科发轫期便显示出其对学科特殊的支撑作用。但发展模式研究所存在的理论预设偏颇、主题选择片面、研究单元宏大等局限,导致模式研究潜藏着严重的危机。在深刻反思旧有模式研究局限性的前提下,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探究模式运行的一般规律,还应通过对微观个体行动者、中观地域社会以及以国家为单元的发展模式层级体系的研究,关注模式与其所在本土社会之间的复杂关联,克服模式研究的局限,实现发展社会学本土模式构建的诉求。由此,新的发展模式研究便不再是一种凝固而单一的模式建构,而是一种带有突出层级性的多元模式体系。
“发展”的含义: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及其原因分析
作者谢立中,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 100871)。
社会转型与转型社会:发展社会学的中国观照及其反思
作者文军,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暨社会发展学院教授(上海 200241)。
“模式研究”转换与发展社会学的学科更新
作者田毅鹏,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长春 130012)。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