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民众识字问题的再认识
2017年07月11日 09:3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作者:刘永华

  摘要:学界对清代民众识字问题的认识,由罗友枝等学者奠基于20世纪70年代。他们透过参考近代调查所得识字比例,侧重考察科举制度、教育制度、书籍出版等问题,间接推断清代的民众识字率。目前清代民众识字研究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如何重新定义读写能力,寻求测量识字率的新方法。为此,回顾人类学和欧洲史学界的相关研究或有裨益。人类学者和欧洲史学者注重从民众日常生活出发考察读写能力,强调非叙事性、非连续性文本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基于这种认识,似有必要下调读写能力的识字下限,并从民众日常生活中面对的民间文献入手,理解其读写能力。欧洲史识字研究中对签名的系统利用,对清代民众识字率的测算也有借鉴意义。通过寻求诸如花押等读写能力的外在证据,选取民间文献保存相对系统的社区,开展微观识字研究,应可对清代民众识字率的总体水平和变动趋势进行计量分析。

  关键词:清代 民众识字 功能性识字 微观识字研究

  作者刘永华,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厦门 361005)。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