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与中国贡献
2017年04月25日 15:3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作者:马丁·阿尔布劳 金成国 邴正 边燕杰

  编者按:2016年8月13日,在吉林大学举行的“全球化:社会变迁与文化建构”研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编辑部邀请了四位来自英国、韩国、中国以及往返中美学界间的学者,举行了“全球化与中国贡献”圆桌对话会。

  四位学者分别是:马丁·阿尔布劳(Martin Albrow),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英国社会学协会荣誉副会长、英国威尔士大学荣休教授,因在社会与文化全球化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而闻名;金成国(Seung Kuk Kim),韩国釜山大学荣休教授,曾任韩国社会学会会长;邴正,吉林大学常务副校长、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社会学系教授;边燕杰,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教授,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社会学系终身教授,创立了“关系社会学”研究。对话会由边燕杰担任主持人。

  为保持四位学者观点的完整性与独立性,本刊将对话会内容整理成为四篇文章刊发。

  马丁·阿尔布劳是最早提出全球化概念的三位学者之一,他在文中讲述了亲身经历的全球化概念的提出及早期传播过程,指出全球化不会产生一个单一的社会,而是产生了丰富的多样性,事实上,正是人类整体所面临的威胁的“全球性”定义了这个“全球时代”。在全球时代和全球治理中,“实用普遍主义”是一种实用温和的准则。在不同的文化主体之间,依赖语言实现互相理解远远不够。在全球时代,各个文化主体的诉求各不相同,当遇到持有不同准则的文化主体时,必须妥协、互相合作,通过对话促进理解,通过实践促进合作。在全球化的世界中,中国可以用自身独特的历史经验和当下实践对全球社会的发展进程产生影响。

  金成国给予了东亚立场上的一种全球化视角。他认为后现代全球化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杂融社会的到来,全球化进展得越快、越深入,杂融就变得越普遍。在全球化社会中,人们可以选择东亚个体主义来应对不断增加的外部风险。东亚个体主义与西方个体主义不同,强调处于整体联系中的个体的自由、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和东亚需要尽快重新发掘东亚个体主义、儒家个体主义的独特精神资源。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可以提供一条和平的、非对抗的、文化的、精神资源的路径,作为对美国主导的军事和经济霸权主义的替代选择。

   邴正从中国角度出发对全球化进行了解说。他指出,中国文化多元复合性的特征主要体现为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二元对立依存的结构。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三个元素,即中央集权、庞大官僚与军备力量、大一统的文化思想,都有受游牧文化压力影响的痕迹。这三种元素都不单纯是从农业文化生长出来的,而是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不断碰撞产生的。在中国传统文化追求大一统的背后,深藏着具有文化包容性的文化多元复合性。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的关键,在于解决文化自信、文化融合、文化承传和文化依存的问题。

  边燕杰在简要总结对话会后指出,承认文化差异性已是国际社会的共识,基于这一共识,最新的全球化理念是一体化和本土化的结合、标准化和个性化的结合、国际性和民族性的结合。最新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也在经济、社会、环境三要素之外增加了文化要素,强调保护文化差异性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中国的全球化立场包含着尊重文化差异、坚持文化自信的理念。就社会学角度而言,中国经验的国际表达、中国本土知识的国际概念化,是为国际社会作贡献的一个重要途径。

  实用普遍主义与全球时代的变迁

  马丁·阿尔布劳口述 作者马丁·阿尔布劳(Martin Albrow),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 李文珍译 褚国飞 王建峰校

  东亚个体主义与全球化

  金成国口述 作者金成国(Seung Kuk Kim),韩国釜山大学荣休教授。李文珍译 褚国飞 王建峰校

  全球化与文化的多元复合性

  作者邴正,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长春 130012)。

  全球化、中国立场、中国贡献

  作者边燕杰,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西安 710049)。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