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与社会变迁”笔谈
2016年07月25日 15:4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作者:王迪 王汉生 何明升 孙秀林 陈华珊

  编者按:互联网已极大地改变人类的生活世界,人们的交往方式和消费行为也随之变革,催生出新的职业模式,同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国家的治理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互联网的一系列论述,深刻阐明了互联网与时代变革的关系,对互联网及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国内社会学界近年来对互联网的研究逐步深入,互联网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已成为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深化和推进互联网研究是社会学对时代重大变革的呼应,重要理论和方法创新或将从这一领域产出。本期推出“互联网与社会变迁”一组文章,试图从社会学的不同视角与层面阐发这一时代课题,推进相关领域的发展。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讲师王迪和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王汉生提出:中国社会的高流动性、急剧的社会分化,以及特有的文化传统和制度结构是中国移动互联网崛起的重要背景。技术的进步与替代也在重塑社会结构与社会生活:第一,移动互联网在使用时间上的极大延续和空间上的无限延展,打破了既有的时空边界,也在相当程度上挤占了人们的时间和空间。第二,移动互联网打破了原有的共同体边界和人际关系模式,为转型中的社会交往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第三,无处不在的社会表达重新分配了话语权力,并对群体心理、集体行动与社会动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第四,不同的社会群体对移动互联网及其终端有着差异化的选择行为、应用取向和依赖程度,从文化、身份和生活方式等多种角度强化了社会分化的形态。华东政法大学教授何明升认为:网络治理的具体形态,取决于其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恰如其分的定位。中国网络治理的定位应符合三个判据:其一,是否契合网络社会存在机制;其二,能否嵌入现实社会治理体系;其三,可否融入法治中国进程。基于此定位,中国网络社会治理的现实路径是:以网络社会存在机制为基础的规则重构,以虚实相宜为导向的网络治理安排,以及以网络法律为核心的法治网络建设。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孙秀林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陈华珊提出,在互联网时代,新的数据来源多样、海量,更新迅速,对传统社会学定量研究提出严峻挑战。在数据方面,互联网带来新的数据生成方式,并使得数据的可获得性大大增加。在研究方法方面,互联网促成新的社会测量方法,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如网络实验方法、虚拟民族志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得以应用,同时定量研究的复制性检验也获得了新的便利。在研究议题方面,互联网的发展拓展了社会网络研究、社会参与研究等领域的研究范畴。定量研究者应通过对来源多样的数据探究,深入研究中国社会的独特议题和社会发展脉络,进一步发展出具有中国本土意义的研究题目,进而促进中国本土化相关范式的发展。

  移动互联网的崛起与社会变迁    王迪 王汉生

  中国网络治理的定位及现实路径    何明升

  互联网与社会学定量研究    孙秀林 陈华珊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