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视域中的现代性问题”笔谈
2016年03月30日 14:5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作者:孙利天 韩庆祥 乔瑞金

  编者按:随着中国的崛起,学术界对于现代性问题的阐释已经不可避免地与中国道路结合了起来,这是时代的进步也是哲学的进步。对于处在发展中的中国来说,现代性的建构必须克服一种文化的障碍,确立起重新发现中国的历史尺度和价值尺度。这就意味着,在当今多元化世界,我们必须在超越决定论和依附性的前提下,确立中国现代化道路探索的自主性及其主体性的实现方式,并寻找更加广阔的思想空间和发展空间。这正是我们讨论现代性的中国内涵或中国现代性问题的理论动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介入性和在场性正在于为中国现代性概念的生成和体系建构提供思想基础和价值导引。基于上述思考,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主办了“唯物史观视域中的现代性问题”学术研讨会。本组笔谈精选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三篇论文,以期推动学术界对此问题的研究。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教授孙利天认为,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传统中,包含着现代性诊断、批判和超越的理论框架和思维方式。在现代性的经历中内在的超越现代性,不仅要吸取西方现代性理论中代表一般人类文明进程的优秀成果——希腊理性精神,也要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德性精神。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教授韩庆祥提出,“现代性”是由西方学者提出、用来在总体性上反思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即现代社会)生产方式、交往方式、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及其蕴含的思想观念。要进一步深化对现代性问题尤其是中国现代性问题研究,需要运用“社会结构转型”的分析框架,揭示现代性的起源、本质、矛盾及其时空的表现形态。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教授乔瑞金强调,对现代性的讨伐和废弃与全球性的现代化运动,构成了当今世界的基本情势,这实则是对现代性的错置。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需要重思现代性的基本精神,只有将现代性社会置于特定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之上,才能建立一个超越西方现代性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现代性的追求和内在超越    孙利天

  现代性的本质、矛盾及其时空分析    韩庆祥

  现代性批判的错置与重思    乔瑞金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