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公正与社会变迁
2015年09月15日 19:1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作者:李钢 廖建辉 刘作翔 王露璐

  编者按:从中国国情出发,深入进行有关平等与公正的多学科交叉研究,系统考察人类文明进程中相关的历史风云和典章制度,总结其发展规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提供智力支撑,是当代中国学人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为此,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与华中科技大学共同举办“第二届中国社会科学跨学科论坛:平等、公正与社会变迁”。本专题即选自与会学者提交的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钢、国网能源研究院廖建辉共同主张,为应对气候变化提出的基于现期排放量及历史排放量的不同碳减排方案,难以协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碳资本存量概念的提出,可以度量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各国应承担的历史排放责任。基于碳资本存量的全球碳减排方案设计包括公正和平等两类账户,可平衡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并促进全球技术合作与转移,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国家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吉林大学)首批访问讲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刘作翔提出,权利平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和要义之一,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在权利方面的具体体现。作为一种法治观念,权利平等着眼于机会平等和法律主体资格的平等,这种观念反映和体现在一国的法律体系之中。中国法律体系对权利平等进行了充分的制度设计和类型化安排。真正实现权利平等,需要经历一个由法定权利向现实权利转化的过程。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协同创新中心教授王露璐认为,伴随着转型期乡村社会市场化、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和公共生活空间的扩大,传统的礼治秩序越来越不足以料理日益复杂的乡村利益关系和社会矛盾,但现代法治秩序的建立仍遭遇诸多难题。面对转型期乡村社会礼治秩序和法治秩序呈现出的共生与紧张,既不能一味强调以“法”代“礼”,也不能希冀以“礼”拒“法”,而应寻求两者的相互融通与整合,既维系原有伦理生活的价值,也重塑新的、能真正回应农民公正诉求的乡村秩序。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