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北京大学、山东省社科联、淄博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齐文化与稷下学高峰论坛在山东淄博举行,论坛主题是“齐文化的创新理念与变革思维”。与会学者围绕“变革创新精神与齐文化的发展”“新出土文献与齐文化研究”“《考工记》与大国工匠精神”等多个议题展开交流研讨。
开放进取与兼容并蓄的齐文化
齐文化源远流长,北京大学哲学系党委书记束鸿俊表示,自管仲变法以来,与齐文化一脉相承的相关文献和思想,显示出齐文化具有变通灵活、推陈出新的特色,极大地推动了当时社会政治结构的转型。
在山东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刘致福看来,齐文化包含的重本务实、开放进取、兼容并蓄的精神特质,稷下学包含的思想智谋、通达权变、变革求强的创新精神,利民、富民、惠民的民本思想等,是齐鲁大地的重要精神标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研究院教授邱文山认为,齐文化具有一以贯之的开放精神,姜太公采取的一系列治国方略中,“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充分体现了开放的文化心态。春秋时期,管仲治齐,把对外开放作为重要的政策之一,使“天下商贾归齐者若流水”。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是齐文化开放性的突出体现,诸子百家云集稷下学宫,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推动中外文化交流
20世纪60年代以来,山东省文物考古部门以临淄为中心,对临淄齐故城及其周边地区进行了大量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据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魏成敏介绍,考古发现表明,齐国不仅与中原地区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与中亚、西亚乃至地中海地区也有着文化交流。临淄地区考古发掘出土的具有明显西方文化风格的蜻蜓眼琉璃珠、花瓣纹银豆等遗物,为探讨齐文化对外交流提供了重要依据。
山东省淄博市博物馆研究馆员张光明认为,齐国工商业繁荣,商贸活动空间广阔。考古发掘和研究证实,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都城临淄已经发展成为国际商贸城市,其商业活动范围西至中亚和欧洲,东至日本列岛和朝鲜半岛。日本弥生文化遗迹中发现了齐国的丝织品,韩国出土的两颗水晶珠战国项链,据考证也来自齐国。
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姜颖认为,齐地山海齐备,具有良好的工商业传统和工商业资源,早在先秦时期便与日、韩交往,汉代以后又成为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货源地。在“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的今天,研究齐地工商业文化的发展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互动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出土文献推进齐文化研究
近年来,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简牍、帛书以及各种器物,为学术研究提供了诸多“地下之新材料”,为齐文化及相关研究开辟了新视野。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曹峰将清华简《心是谓中》与先秦文献进行比较后认为,《心是谓中》的撰作时代有可能在战国前期到战国中期之间。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研究院教授郭丽以银雀山汉简《王法》《田法》为中心,对战国时期齐国农业观念制度进行了考察。她认为,姜太公封齐,因地制宜,虽重视工商之业,但总体上看,国家政策受到周代礼乐文明的影响,因此齐国也很重视农业。战国时期,田氏代齐,齐国在农业政策方面没有太大变化,但在制度细节上有了新规定,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变化的结果。
以《管子》研究为例,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研究院教授巩曰国认为,考古发现和新出土文献为解决《管子》研究领域的文本释读、著作年代与作者考证及学派归属等诸多疑难问题,提供了新依据。但新出土文献本身也存在很多问题,或由于年代久远难以辨读,或由于抄写草率而多别字、错字甚至脱漏之处。研究者在使用这些考古资料时,应仔细研究,慎重对待。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