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国家始终积极发展教育事业,不断扩大投入,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近日,“基础教育改革的中国经验、中国话语和中国道路”专题论坛在上海举行。与会专家深入探讨基础教育70年发展的中国经验、中国话语、中国道路。
基础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国家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进步。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童世骏认为,中国基础教育创造了大国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奇迹,为世界教育发展贡献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在发展定位上,中国把义务教育作为重中之重,着力推进基础教育的整体发展。在发展内涵上,中国以全面发展方针为指导,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在发展方式上,中国倡导“效率与公平并重”。在发展手段上,中国强调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同时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不断加强基础教育领域的国际合作交流。一系列极具本土特色的教育改革实践与教育基本理论相互融合,逐步汇聚成基础教育的“中国话语”。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提高国民素质和服务国家发展方面发挥了基础性作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俞伟跃表示,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基础教育从“经验输入”走向“经验输出”,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水平的发展道路。中国教育研究的生长点和立足点,应该聚焦于中国教育面临的实际问题,坚持教育自信,明确中国特色,挖掘中国经验,讲好中国话语,提供中国方案。教育研究工作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发展素质教育提供智力支持,为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袁振国表示,总结、回顾、探讨“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经验和成就”,特别是从现代话语体系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是新时代的要求。当前,学术界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经验总结的深度还有待提升,未来的研究应基于对教育问题的解决,来阐释教育领域的中国道路与中国话语。
总结凝练基础教育的“中国经验”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教授杜成宪表示,70年来,中国的教育实现了由移植模仿为主的导入式教育向自主探索、创造的开放型教育的转变,由教育的贫国弱国向教育的自足之国乃至大国强国的转变。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教育发展的“中国模式”,即在经济落后、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差异悬殊的基础上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后发国家模式。
教育公平是教育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教育学会秘书长杨银付提出,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水平已经达到了世界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其中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已经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在教育公平方面,形成了发展先行是硬道理、学生资助是硬举措、缩小差距是硬要求、增加投入是硬支撑的“中国经验”。未来应进一步在内涵发展中推进教育公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近年来,广大农村地区的教育公平问题得到了很大改善。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教授秦玉友表示,农村教育投入体制不断完善,为农村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70年来,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经历了统一列支、两条腿走路、乡村自给、以县为主、多级共担等多个发展阶段。未来在农村教育投入体制方面,应建立健全投入能力与投入责任间的平衡机制,兼顾民间资本投入教育的营利性与公益性。
基础教育是民族教育最重要的起点。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孙杰远认为,70年来,我国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形成了国家主导、全面参与、文化传承、差异共生、国家认同的经验模式。具体的政策经验表现为:因地制宜,逐步普及义务教育;形式多样,保障学生就学权利;加大投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双语教育,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师资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团结教育,增强学生国家认同;远程教育,促进优质资源共享。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
70年来,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在各领域形成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朱旭东分析了70年来中国教师教育的发展之路,提出了未来教师教育体系建构的中国道路。他认为,未来中国应着力构建一流综合大学教师教育体系、“互联网+”教师教育体系、区县教师教育体系和教师教育学科体系。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李政涛聚焦“新基础教育”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改革之路,他认为,“新基础教育”有三大使命:一是推动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二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理论;三是扎根中国民族文化传统和当代中国实践,走出基础教育实践和教育学研究的中国之路。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叶澜认为,中国的教育学者要研究中国的教育问题,以中国的教育实践为重要的研究资源,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
论坛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办,教育部人文与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承办。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