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
2018年07月09日 08:3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7月9日第1488期 作者:本报记者 毛莉

  2018年是中非关系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年份,9月即将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将赋予中非关系与合作新的时代内涵。作为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配套活动,中非智库论坛第七届会议于7月4—5日在京举行。来自中国和非洲50多个国家的代表畅所欲言、深入交流,为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和中非关系发展集思广益,为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贡献思想和智慧。

  改革开放与中非关系发展同行

  正如会议主题“改革开放与中非关系”所揭示的那样,中国40年来的改革开放进程与中非关系发展历程并进同行。

  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陈晓东列举的几个数据,为中非关系40年来的蓬勃发展写下了生动注脚——中非贸易额从1978年的7.65亿美元增长到2017年的1700亿美元;中国迄今已同24个非洲国家建有双边层面的全面战略伙伴或战略伙伴关系;中非双方人员往来每年近200万人次,友好省市总数已达133对;现有2000多名中国维和人员部署在非洲5个联合国任务区,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过去40年,是中国与世界共同发展进步的40年,也是中国与非洲国家携手并肩前行的40年。”陈晓东说。

  在分析中国改革开放对中非关系的影响时,埃及金字塔政治与战略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穆罕默德·法伊兹·法拉哈特表示,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重要原因就是中国主动将自身发展与全球发展融为一体,尤其重视带动发展中国家共同进步,这使中国经济成为全球经济体系当中的稳定性因素,也为中非关系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在非洲贸易投资、基础设施、融资援助等领域没有国家像中国那样,同非洲的合作广度如此之广、深度如此之深。”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创始人兼主任汉弗莱·莫希认为,一些西方国家对非洲往往采取双重标准,要求非洲打开窗户和大门的同时却对非洲关上了窗户和大门。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在对非交往中从不失信于人,真诚地给予了非洲毫不犹豫的支持。中非合作的项目符合非洲国家的利益,支持非洲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在梳理40年来中非关系蓬勃发展的历程时,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副所长李新烽总结了四大特点。同步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曲线,与非洲经济发展的曲线基本吻合;互补发展,中国充裕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与非洲丰富的人力和自然等资源形成有机结合;双赢发展,中非合作是互利共赢的,不以牺牲一方利益来发展另一方,尤其在国际事务中双方的合作坚定捍卫了中非共同利益;引领发展,正确义利观等中非关系发展中产生的理念,已扩展至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政策理念,中非合作成为南南合作的典范。

  合作共建一带一路新愿景

  即将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将开启中非合作新时代。陈晓东介绍,该峰会将为中非合作共建“一带一路”开辟新愿景,引发与会专家学者热切期盼。

  在肯尼亚非洲政策研究所所长彼得·卡万加看来,中国和非洲这两大古老文明在历史上早已通过古丝绸之路联系起来,开展了平等友好的交往。如今,在中国追求民族复兴百年梦想的同时,非洲也在为实现《2063年议程》而奋斗,“中国梦”和“非洲梦”因“一带一路”倡议更加紧密地走到了一起并逐步开花结果。

  卡万加对“一带一路”倡议美好前景的信心,来自实践的有力支撑。作为中非共建“一带一路”的重点项目,全线采用中国标准、装备、技术、管理的蒙内铁路已于2017年5月正式通车。这条百年来修建的肯尼亚首条铁路,运营一年多来已使肯尼亚的物流成本降低了约40%,拉动肯尼亚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1.5%。“‘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仅是铺路架桥,更是一种合作模式创新,帮助非洲走向繁荣。”卡万加说。

  卡万加此言道出了与会专家学者的普遍心声。他们期待,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把中方资金、技术、装备、人才等优势,同非洲自然资源、人口红利、市场潜力等禀赋更加紧密对接起来,出台务实合作新举措,实现更高水平的互利共赢。

  非洲驻华使团团长、马达加斯加驻华大使维克托·希科尼纳建议,未来中非合作的重点应适当向非洲农村地区倾斜。非洲绝大多数人口仍生活在农村地区,而且贫困指数相当高。中国对非投资要在非洲农村和城市之间进行更平衡分配。

  南非约翰内斯堡大学孔子学院外方院长墨特霍尔德·蒙耶也期待,通过继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非洲国家实现工业化,帮助非洲人民摆脱贫困。除了传统合作领域之外,他还建议中非未来拓展在海洋经济领域的合作。因为对拥有漫长海岸线的非洲来说,发展海洋经济对非洲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谈到“一带一路”倡议与非洲国家的发展战略进行更好对接时,外交学院非洲研究中心主任李旦认为,注重差异化是关键。不是所有非洲国家都适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要根据不同国家的特色与优势因地制宜制定对接方案。

  共同打造中非话语体系

  在当前国际形势深刻调整的背景下,各方围绕国际话语权的争夺更趋激烈,中非关系发展面临更加复杂的舆论环境。理直气壮地唱响中非关系的光明前景、打造行之有效的中非话语体系、敢于并善于回应外界对中非合作的不实杂音,是与会专家学者达成的共识。

  针对一些西方国家近期又开始炒作的“中国贷款加重非洲债务负担”的荒谬言论,与会中非专家学者共同予以坚决驳斥。喀麦隆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斯特凡·恩格瓦扎认为,西方国家对非洲的基础设施投资往往带有附加政治条件,而中国却从不附带先决条件。中国优先考虑的是如何通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促进非洲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对非投融资不仅直接创造了就业岗位,更通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技术转让等方式培育了当地自主发展能力,降低了非洲长期居高不下的失业率。

  陈晓东表示,中方高度重视非洲债务可持续性问题,坚持集约发展,帮助非洲“筑巢引凤”,本着负责任态度向非方提供投融资,对非借贷风险总体可控。同时,中方还设身处地想办法帮助非方防范债务风险,减轻、减缓偿债压力。

  “中非的故事必须由我们自己来说。”塞拉利昂《协和时报》高级记者约瑟夫·谢库·马尔盖说,一些西方媒体对中非合作的报道并不客观,甚至刻意抹黑,对中非关系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要通过加强中非媒体与智库合作等方式,共同提升中非话语权,更好开展公共交流,塑造更正面的国际形象。

  此次会议由中非合作论坛中方后续行动委员会秘书处主办,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国务院参事室国际战略研究中心联合承办。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