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学者高度评价上合组织17年
2018年06月25日 08:4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6月25日第1478期 作者:本报驻伦敦记者 赵媛

  6月15日是上海合作组织(以下简称“上合组织”)成立17周年纪念日。17年来,“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如何指引着上合组织发展扩大,上合组织如何促进地区和平稳定与发展?就上述问题,记者采访了国外学者。

  深挖合作潜力

  德国生态逻辑研究所创始人孔安德(Andreas Kraemer)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上合组织的首要功能是增进互信、增强地区安全水平。上合组织是化解区域争议的重要机制,在推进经济体量差异较大的国家合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有助于平衡各国影响力,印度等国家的加入也为上合组织发展增添了动力。此外,上合组织促进了区域经济贸易合作,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贸易便利化有助于提升上合组织影响力。中国首倡的“一带一路”是上合组织区域最亮眼的合作项目。上合组织区域国家在“一带一路”框架下,采取多样性、 互利共赢的经济与产业发展模式,创建更多贸易机会并加以利用,对于上合组织发展至关重要。为促进可持续发展,未来上合组织可在深化经贸、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合作的基础上,加强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合作。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罗思义(John Ross)表示,上合组织设立之初,是为了协调地缘政治问题。随着合作深化,上合组织逐渐意识到扩大共识、扩展合作领域对于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的重要性,地区和平稳定需要基于社会经济的共同发展。基于上合组织在军事、反恐及地缘政治发展上取得的成功经验,推进经济社会领域合作取得成功,是上合组织面临的关键问题。

  推进全球贸易

  罗思义认为,上合组织对于推进全球贸易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一方面,相较于上合组织周边其他地区存在局部冲突的情况,上合组织正式成员国基本社会、经济、政治形势稳定。这为成员国专注于和平、互惠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上合组织的经济发展潜力巨大,超越了七国集团(G7)。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 在当前汇率水平下,上合组织成员国2017—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将占世界经济增长的34%,而上合组织成员国、观察员国及对话伙伴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将占全球增长的37%,而G7在同一时期的贡献预计为32%。

  更为重要的是,如果考虑到企业实际市场占有率提升水平,在当前汇率水平下,上合组织的领先地位仍被低估。原因在于,发展中国家的工资水平低于发达国家,在生产、物流及零售等行业皆是如此;相较于发达国家,在同样获得收益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以相对较低的价格售卖商品及服务。因而,发展中国家的物价水平显著低于发达国家,而在现有汇率情况下,发展中国家销售的商品与服务总量被显著低估。如果以经济学中购买力平价衡量真正的销售与购买量,上合组织的经济发展潜力远超G7。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7—2023年,以购买力平价计算,上合组织成员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将占全球经济增长的45%,上合组织成员国、观察员国及对话伙伴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将占全球增长的49%,而G7仅占18%。上合组织经济体的商品和服务的生产与销售量实际增长速度将约为G7的2.5倍。

  因而,上合组织不仅对于地缘政治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其成员国经济发展和贸易也至关重要。

  共谋和平发展

  在促进各国间文化交流互鉴方面,印度历史学学者维杰·普拉萨(Vijay Prashad)对本报记者表示,文化交流是国际关系中易被忽视的领域,深入了解一个国家的世界观、文明多样性及其在国际舞台上的自我定位至关重要。上合组织提供了文化交流互鉴的平台。中国和印度是天然的伙伴,地处亚洲的两大国家理应增进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交流合作。印度成为上合组织成员国,期待上合组织能够发挥平台优势,深化与中国之间的互信合作。

  罗思义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与上合组织发展相互促进,投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必将推进上合组织国家的发展与合作。同时,上合组织的经济潜力远不止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2017—2023年经济增长预测显示,除俄罗斯外,上合组织成员国年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均高于G7国家。此外,上合组织国家间的良好关系,必将促使各国人民对彼此的文化产生更多的兴趣,上合组织多样化的经济发展也将创造更多的社会文化交流机会。

  此外,罗思义提出,欧洲与上合组织合作前景广阔,潜力很大。欧洲正面临来自美国史无前例的经济打击。德国是欧洲最成功的主要经济体,也是欧盟支柱型成员国之一。德国与中国建立了互惠互利的双边贸易关系,中国是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国。其他欧洲国家如法国、意大利在制造业方面有一定优势,英国的金融服务业也极具合作优势,都可以促进与上合组织的合作。

  (本报伦敦6月24日电)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