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步推动新型国际关系建设
2018年04月25日 08: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4月25日第1438期 作者:毛莉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既是对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传承与创新,也承载着中国对建设美好世界的理想和追求。新型国际关系究竟“新”在何处?4月21日,在京举行的第四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政治经济高端论坛聚焦“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机遇与挑战”,对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的新背景、新理念、新实践进行深入研讨。

  走出国与国交往新路

  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的提出,是基于对国际局势演变的深刻洞见。在分析当前国际关系中的非理性因素时,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所长蔡拓表示,当今世界极端现实主义沉渣泛起,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形成的对话合作的全球治理秩序、机制、理念遭受重创。“对硬实力的崇拜、对精英政治和已有国际制度的失望、对人工智能时代不确定性的忧虑,都反映出当前国际社会发展处于相对低潮、混乱、迷茫阶段。”

  全球治理旧体系和国际关系旧格局千疮百孔,迫切呼唤走出一条国与国交往的新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蒋庆哲表示,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两大目标,新型国际关系不是笼统的概括,是处理国与国关系、推动国际社会发展的中国方案。

  国际体系的深刻转型也为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提供了现实基础。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戴长征看来,虽然当前经济全球化遭遇挫折,但并没有发生根本性逆转,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大方向是正确的。世界政治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尤其是随着中国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为改变旧有国际体系的不合理因素提供了契机。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认为,中国的发展壮大让世界多极化趋势变得更加具象化。在西方发达国家具有传统优势的规则制定领域,中国已经开始有所作为。例如,建立“一带一路”争端解决机制和机构,对发展中国家意义重大,有利于改善国际规则制定被少数国家垄断的局面,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超越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超越了国别、党派和制度的差异,汇聚起各国普遍认同的最大公约数。吉林大学东北亚地缘政治经济研究所所长刘雪莲从国家理性的维度分析了新型国际关系的理念创新。她说,国家理性实质上是自利理性和公共理性的统一,国家是为追逐利益而存在的,但不能完全抛弃道德和伦理。而受西方现实主义理论的影响,国家在实际国际交往中更强调工具理性与自利理性的一面,忽视了价值理性和公共理性的一面。面对国家间相互依存程度加深、解决全球性问题需要国际合作等新形势,这种理念越来越过时。新型国际关系倡导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是对国家理性二元性、统一性本真的回归,有利于重塑国家理性中的价值理性和公共理性。

  “新型国际关系理念超越了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为如何看待国际关系提供了新思维、新视角、新方向。”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方长平表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的现实主义强调国强必霸的权力政治逻辑,对大国关系过度悲观,对中小国家和其他社会力量过度漠视。制度主义表面上为国际合作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途径,但背后的理论逻辑根本上反映的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益,二战后多数国际制度为西方发达国家所控制。制度霸权极大侵蚀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利益,加剧了世界体系中心—边缘结构的不平衡发展。主流建构主义越来越强调规范的传播内化,而西方的背景知识、思想蕴含在现有国际规范中,这决定了它在向国际社会传播内化时不可避免地与地方性知识文化产生矛盾、冲突和对抗,增加了国际体系的不稳定性。而新型国际关系理念摒弃了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的零和思维、冷战思维、强权思维、势力范围思维,有利于构建真正平等的国家间、文明间关系。

  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建飞认为,在合作共赢这个核心理念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目标的引导下,新型国际关系将展现出不同于旧国际关系的诸多新特征。例如,在主要内容方面,经济、文化、生态等领域低政治议题的地位会不断提高,取代政治、军事等高政治议题;在主题上,共赢式国际合作将取代对抗、零和;在国家间关系定性方面,伙伴关系将超越传统的对抗或结盟。

  努力形成新规范

  遵循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的方向,坚定不移地走出一条与传统大国兴起不同的发展之路,是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大国应当为人类社会发展承担的历史使命。

  在外交学院中国外交理论研究中心主任魏玲看来,中国倡导的新型国际关系不仅“新”在理念上,更“新”在具体操作规则和国际实践层面,真正要把平等参与、民主协商、规则公正落到实处。就平等参与而言,现行国际体系名义上是平等的,但实际上各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制度体系中的代表性、发言权、收益权都是不平等的。推动落实平等参与的操作性规范,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内容。就民主协商而言,由于不同国家发展水平、文化、制度各异,在国际议程中的优先选项并不相同,要在多样性前提下最大程度达成合作,照顾各方关切的协商一致原则十分重要。从《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达成,到“南海行为准则”实质性案文的具体磋商,正是在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民主协商过程中向前推进的。就规则公正而言,规则对利益分配具有决定性作用,对未来国际秩序走向影响深远,要构建兼顾整体、多数与个体利益的更公正规则。中国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在与各方的磋商与互动过程中有利于推动形成新型国际规范和规则。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努力,蕴含在中国坚持探索自身发展道路的努力之中,建立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基础之上。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副院长唐永胜认为,当前大国竞争加剧等因素给未来全球发展增加了不确定性,中国为国际关系发展贡献的新理念必须以高水平的国内治理作为基础,以不断增强的实力作为保障。要以循序渐进而非毕其功于一役的心态稳步推动新型国际关系建设,让更具包容性的中国理念落实到国际关系的具体实践中去。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