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2018年02月12日 08:4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2月12日第1393期 作者:本报记者 王广禄 吴楠

  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并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等六个方面作出了部署。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深刻认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重要性,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焕发新活力迈上新台阶。围绕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重要性、建设路径等话题,本报记者采访了相关学者。

  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

  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受访学者表示,现代化经济体系作为一个系统化概念,具有丰富内涵。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盛斌分析说,现代化经济体系包括许多组成部分,除了产业体系,还包括创新体系、经济激励体系、宏观经济管理体系和开放体系。从本质上分析,包括三大方面的内容:经济结构,如三大产业的比重与具体组成;现代经济运行规则,要形成一套符合现代市场运行规律、和国际相接轨的、开放的经济运行规则;经济运行动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充分利用创新和人力资本等,使其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在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徐康宁看来,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至少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要有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这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这一现代产业体系的特征是创新引领、协同发展。二是要有创新驱动的增长机制,摆脱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劳动等传统要素的投入,转向更多地依靠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三是要有生产与消费关系相互促进、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协调一致的经济结构。四是要有高效、公平、均富的市场环境与制度框架,这有利于我国经济实现高效、高质量、公平的发展。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芮明杰认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是现代(新型)产业体系,所谓产业体系就是所有产业相互关联衔接的系统,它既是全社会所有产品投入产出相互关联的体系,也是所有产品供给流通与消费的一体化体系,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建立面向未来又适应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在国际竞争中实现领先的供给体系与结构,即新型产业体系与结构。

  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在当代中国,没有现代化经济体系,未来的一切都是空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汪同三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改革开放的关键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更加注重在丰富实践的基础上把经验上升到理论层面,相继提出经济发展新常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战略性思想,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伟大战略任务,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中国经济发展要由高速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增长。实现战略转变,保证“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汪同三说,“这是我国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实现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是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

  “从经济社会发展层面看,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途径。”盛斌谈到。

  谈及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性,徐康宁表示,从国际视角来看,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显著。在当前全球经济治理存在重大结构性矛盾的背景下,中国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能够为全球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尤其是能够对广大发展中国家顺利走向富裕的道路提供宝贵经验。从国内视角来看,一方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是经济现代化,而经济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构建;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已经从高速度增长转向了高质量发展,而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则充分体现了高质量发展的特征。

  科学把握建设目标和重点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项重要性和艰巨性并存的重大任务目标。受访学者表示,应科学把握目标和重点,加快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汪同三认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一体建设、一体推进。包括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完善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

  要以实体经济发展为核心。徐康宁表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的核心是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的目的都是为了保障和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他认为,促进实体经济发展,首先要通过政府宏观调控这只“有形的手”和市场机制这只“无形的手”来配置资源,使更多的资源流向实体经济。其次要发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改善产业层次较低、效率不高、效益水平低下的状况,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再次,要拓宽实体经济直接融资渠道,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复次,政府还要为实体经济企业减负出台新的政策,尤其是减免税费方面的负担。最后,要坚持走开放的道路,进一步扩大我国经济的对外开放程度,促使实体经济企业通过与世界先进产业相互学习、同台竞争,进一步促进产业升级。

  要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芮明杰谈到,中国未来的新型产业体系与产业结构必须在禀赋升级、价值链升级和空间结构优化三个方面取得协调,以实现由现行产业体系与结构向新型产业体系与结构的转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体系的发展路径基本是由“轻”入“重”,未来我国的产业体系应注重创新引领、协同发展,实现产业由“重”入“轻”的转型——由以化工、金属冶炼、大型设备为代表的资金密集的“重资产”行业,向技术密集、知识密集的生产服务经济与功能性产业相配合的“轻资产”行业发展。

  “从经济发展的整体上讲,补短板是非常重要的。”盛斌表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做了很多创造性的工作,也留下了很多经验和教训。推进 “三去一降一补”,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要目的就在于继续完善以往做的不够到位的地方和薄弱环节,突破制度上和改革上仍然存在的瓶颈与壁垒。

  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在盛斌看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化的、开放的经济,全面开放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更高版本的开放,有更高端的要求,要建立陆海联动、东西互济的开放格局,开放更多的行业和领域。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