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立体的中国美学史
2018年01月19日 08:3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1月19日第1377期 作者:本报记者 项江涛

  多年来,在美学研究方面,相关学者从审美意识史、美学思想史、美学理论史的角度出发,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中国美学史的进一步研究,需要倡导审美意识史、美学思想史与美学理论史互补统一的研究方法。

  日前,在《中国审美意识通史》新书发布会暨中国美学史研讨会上,与会学者围绕中国美学理论研究的历程、审美意识与美学思想和美学理论的关系、中国美学理论的跨学科研究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审美意识是美学思想和理论的基础

  审美意识在主体的审美实践中得以丰富和发展,主体在审美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审美意识存在于主体的心灵中,包含着日积月累所形成的心理定势,体现了主体的审美趣味和理想,影响着主体的审美活动。审美意识就其诞生来说,是奠定在自我意识形成的基础上的。审美意识中包含着主体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审美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体的心灵像一面镜子,在映照万象中投射了自我。《中国审美意识通史》主编、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朱志荣提出,审美意识是主体在长期的审美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是一种感性具体、具有自发特征的意识形态。其中,既有社会环境的影响,又包含着个体的审美经验、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中国人的天人合一思维方式在审美意识中起着重要作用,体现了诗性特征。历代的艺术品和工艺品等,都是审美意识的活化石。

  审美意识是美学思想和美学理论的基础。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陈伯海认为,从美学理论看,审美意识史更具有原初性,研究审美意识史需要从审美现象出发,发掘审美意识。中国古代的艺术品、生活用品遗存,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通过口头传播的神话、传说、民歌、民谣,以及一些社会风俗习惯等,都为我们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和相关信息,对它们进行解读、分析和概括,对中国美学史研究来说尤其重要。

  体现当下的视角和特征

  当下的美学研究,既要体现时代的要求和当下的视角与特征,也要重视前辈学者的美学思想和美学理论中对审美现象的总结和概括,还需要关注历代的审美意识,直接从审美意识中概括和总结美学思想,以适应当下审美活动的要求。对历代文化遗存包括艺术品和工艺品中艺术的反思,有助于我们站在当下的立场,借鉴西方的美学方法,对其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

  审美意识受到社会文化形态和一般文化心理的影响,是人们总体社会意识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既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又迥然有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高建平认为,审美意识和生产、生活的互动关系更为重要,社会节奏在变,审美意识也会发生变化,在研究过程中,这些维度应该有所体现。中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宗白华曾致力于中国人美感发展史的研究,主张“把哲学、文学和工艺、美术品联系起来研究”,拓展了美学研究的途径与思路。

  探寻审美意识史跨学科研究路径

  新时期以来,学科间的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已逐渐成为学者的共识,许多美学学者在这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但在学科融合和方法论借鉴上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把审美意识作为研究对象,需要从跨学科的角度来进行思考。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提出,审美意识史研究应当从把握文物阐释、现场重建、关联建构、与古对话等方面,实现审美思想与审美意识的互补研究。这就需要研究者融会贯通地对多个艺术门类进行熟练分析并获得相关的专业背景知识,以期从专业视角与艺术品进行交流。

  中国审美意识史研究可以丰富中国美学史研究的方法论体系,是中国美学史研究的基础性工作,梳理从审美意识到美学理论的逐渐上升过程,对中国美学史研究具有正本清源的作用;借助这一视角重新思考传统美学史研究所忽略的问题,与中国美学史基本理论研究能够起到互补的作用。朱志荣认为,提倡中国审美意识史的研究,拓展中国美学的研究范围,将文献资料和古人所创造的器物,乃至失传几千年、从考古挖掘中复得的器物相互参证,站在时代的高度加以归纳和总结,一方面,可以重新审视和印证已有的美学思想和美学理论,审视我们过去美学研究存在的片面之处、误解和武断现象;另一方面,也可以突破文献材料的局限,对数千年来古人丰富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乃至其中的创造精神,加以概括和总结,使我们对古人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的总结更为丰富、准确和深刻。只有中国审美意识史与中国美学思想史、美学理论史互补共存,才能多层面、立体地构筑中国美学史。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